
偏僻狹小。《屍子·勸學》:“ 桓公 之舉 管仲 , 穆公 之舉 百裡 ,此其德也,此所以國甚僻小,身至穢污,而為政於天下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考經承》:“故僻小省分,荒涼州縣,凡奉到上行,經承作稿,每至蒙此而下,竟自閣筆。”
“僻小”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pì xiǎo,基本含義指地理位置偏僻且狹小,也可引申形容事物或人不起眼、不顯著。以下是具體解釋:
本義
指地方偏僻而面積狹小,例如:“僻小省分”“荒涼州縣”等表述(引自古籍《屍子·勸學》及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
引申義
可形容事物或人處于邊緣、不被重視,如:“僻小的村落常被忽略”。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如《屍子》提到齊桓公、秦穆公雖處“僻小”之國,卻能任用賢才治國,體現“僻小”與政治地位的對比。現代使用中更側重空間或影響力的局限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僻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偏僻而小。形容地理位置偏遠或規模小的地方。
《僻小》一詞由“人”和“少”兩個字組成。其中,“人”是部首,“少”是整個字的主體部分。拆分後的部首為兩筆,整個字一共由九筆構成。
《僻小》源自《楚辭·招魂》一文:“孤魂入夢隨春去,盈虛何事是窮通?山流一曲依平野,豈必故留居僻小。”此處描繪了孤魂在夢中隨春季離去,為何存在盈虛之分、貧富之别?同時用“山流一曲依平野,豈必故留居僻小”來隱喻人的命運的轉變,形容一個人即使處于偏僻小地方,但也能獲得廣闊寬敞的心胸。
《僻小》的繁體字為「僻小」。
古時候的《僻小》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隻是筆畫書寫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漢隸、篆書等古代字體中,形狀有所差異。
他的家就在山腳下,非常僻小。
僻地、僻靜、小巷、小鎮
偏僻、偏遠、小衆
繁華、熱鬧、大都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