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 開元 中,有沙門 道一 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一 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於彼庵前石上磨。 一 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 曰:‘磨塼豈得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作佛邪?’”後用作比喻事情不能成功的典實。亦作“ 磨磚作鏡 ”、“ 磨甎作鏡 ”。 宋 陸遊 《仰首座求鈍庵》詩:“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磚作鏡未為愚。” 梁啟超 《新民說》十六:“而此三者,在今日之 中國 能有之乎?吾有以知其必不能也。不能而猶雲欲以新道德易國民,是所謂磨甎作鏡、炊沙求飯也。”
“磨磚成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和典故背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後的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字面意為“将磚塊磨成鏡子”,但磚的材質粗糙,無法制成鏡子,因此比喻方法錯誤或條件不足,導緻事情無法成功。
出處與故事
源自宋代《景德傳燈錄》中的禅宗公案:唐代高僧懷讓禅師見弟子道一每日坐禅求佛,便取磚在石上磨。道一不解,禅師反問:“磨磚豈能成鏡?坐禅豈能成佛?”。通過此喻,說明修行若不得法,再努力也難達目标。
否定含義
多用于批評手段與目的不符,強調徒勞無功。例如:“脫離實際的理論研究,如同磨磚成鏡,終無結果。”。
積極含義的争議
部分詞典(如、2)提到“通過努力将粗糙變完美”,但此解釋與典故原意相悖,可能是現代引申的誤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語法功能
動賓結構,常作謂語或賓語,如:“他這計劃是磨磚成鏡,注定失敗。”。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磨磚作鏡、炊沙作飯(均比喻徒勞);反義詞: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根據高權威來源(如《景德傳燈錄》、漢典、搜狗百科),成語本義為否定性比喻,強調方法錯誤導緻失敗。若需引用積極含義,需明确标注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不同詞典的解釋差異,可參考《景德傳燈錄》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磨磚成鏡是指從普通的磚石中磨成了一塊光亮如鏡的磚。在引申義上,磨磚成鏡意味着經過不斷努力和錘煉,一個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奮鬥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出類拔萃的成就。
磨磚成鏡的詞義可以拆分成“磨”、“磚”和“鏡”。其中,“磨”是指用磨刀石或其他磨具将物品磨光;“磚”是一種建築材料,一般是方形或長方形;“鏡”則指透明平面具有可反射光線的物體。
磨磚成鏡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品藻》中。在該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梁國太子蕭綱曾經把磚磨成了一面鏡子,用以審視自己的容貌。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磨磚成鏡這個成語的來源。
磨磚成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磨磚成鏡」。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磨磚成鏡的“磨”字的古時寫法是“艨”,而“磚”的古時寫法是“磌”。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雖然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意義仍然與現代的寫法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磨磚成鏡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通過不斷學習和埋頭苦幹,終于磨磚成鏡,成為了業界的專家。
2. 盡管起初他的表演技巧很差,但他通過刻苦訓練磨磚成鏡,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演員。
與磨磚成鏡相關的組詞有:“磨難成祥”、“練達成就”等。
與磨磚成鏡意思相近的詞有:“磨杵成針”、“練劍成佛”等。這些成語同樣描述了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訓練,一個人能夠将普通的事物轉化為珍貴而有價值的事物。
與磨磚成鏡意思相反的詞沒找到相關的成語或詞語,因為它的意思強調了通過不斷的努力改變當前狀态的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