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亦比喻居于高位。《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群音類選·四德記·三元報捷》:“今朝喜得登廊廟,佐明君經邦論道,這都是辛苦中搏來榮耀。”
“經邦論道”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該成語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方略,常用來比喻身居高位、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其中:
二、出處
最早見于《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三、用法與特點
四、總結
該成語兼具“治國實踐”與“理論探讨”雙重含義,既體現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也反映對高層治理者的能力要求。需注意其生僻性,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語境中。
《經邦論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治理國家、論述政治。它表示以經學為基礎,用來論述和指導國家的政治和治理事務。這個成語強調了知識和智慧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經邦論道》的拆分部首是「經」和「言」。其中,「經」的部首是「纟」,它表示與紡織品或紡織業相關的意思;「言」的部首是「言」,它表示與言論或語言有關的意思。根據部首和筆畫,「經邦論道」的總筆畫數是26。
《經邦論道》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篇》,經過曆代文字的傳承和演變,形成了今天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經邦論道」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經邦論道」的形式。
在古代時期,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革。早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經邦論道》這個成語在不同時期的寫法仍然保持相對一緻,以保持其固定的意義和形象。
他在國際會議上經邦論道,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國家經濟、國家治理、學術論道、政治家
經國之道、治邦之道、治國之策
無知無畏、不管不顧、庸政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