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邦論道的意思、經邦論道的詳細解釋
經邦論道的解釋
謂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亦比喻居于高位。《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群音類選·四德記·三元報捷》:“今朝喜得登廊廟,佐明君經邦論道,這都是辛苦中搏來榮耀。”
詞語分解
- 經的解釋 經 (經) ī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 論道的解釋 .謀慮治國的政令。《周禮·考工記序》:“或坐而論道。” 鄭玄 注:“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楚辭·離騷》:“ 湯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論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論館職劄子》:“以為王者
專業解析
“經邦論道”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治理國家,探讨治國安邦的道理與方法。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士大夫)參與國家管理、貢獻治國方略的理想和職責。
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本義解析:
- 經邦: “經”意為治理、經營、管理;“邦”指國家、邦國。合起來即治理國家。
- 論道: “論”意為探讨、闡述、研究;“道”在此指治國安邦的根本原則、道理、方略。合起來即探讨治國之道。
- 因此,“經邦論道”整體上描述的是參與國家治理,研究并實踐治國安邦的理論與策略的行為或職責。
-
出處與背景:
- 該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典籍,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它常用來形容那些身居高位、肩負重任,為國家大政方針出謀劃策、制定政策的朝廷重臣或傑出人才。
- 其深層含義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既要有高深的政治智慧(論道),也要有實際的治國才能(經邦)。
-
引申與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經邦論道”常用于形容:
- 讨論國家大事、宏觀政策。
- 具有雄才大略,能擔當治國重任的人才。
- 關于國家治理的高層次研讨或論述。
- 它帶有莊重、嚴肅的色彩,通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中,贊美那些為國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人物或行為。
“經邦論道”精确地概括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知識分子參與國家治理的核心使命——既要深入研究和闡述治國安邦的根本道理(論道),更要具備将其付諸實踐、有效管理國家的能力(經邦)。它代表了治理國家的最高層次活動和理想追求。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12). 漢語大詞典 (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核心參考)
- 成語大辭典編委會. (2018). 成語大辭典 (最新修訂版).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出處與背景參考)
- 漢典網. (訪問日期:2025年8月1日). 經邦論道 詞條釋義. https://www.zdic.net/ (現代用法參考,請注意訪問鍊接有效性)
網絡擴展解釋
“經邦論道”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該成語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方略,常用來比喻身居高位、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其中:
- 經邦:意為治理國家;
- 論道:指探讨治國理念或方法。
二、出處
最早見于《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三、用法與特點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 感情色彩:強調對國家治理的重視,多用于形容高層官員或賢能之士;
- 示例:明代戲曲《群音類選》中提到:“今朝喜得登廊廟,佐明君經邦論道,這都是辛苦中博來榮耀。”
四、總結
該成語兼具“治國實踐”與“理論探讨”雙重含義,既體現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也反映對高層治理者的能力要求。需注意其生僻性,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語境中。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悃阿基米德螺線白鹭簔半子之誼便好播授不争氣楚腰衛鬓呆容倒逼電子排布式耑函斷正督過囮育煩渎绯魚袋風乾粉墨腐勦幹大耿節谷仙骨直恒性澒洞将軍肚積德錦雲抉瑕掩瑜巨頭酷旱老況兩界會子良吏糧石料人貍力門枋蒙面喪心你老子攀鴻謙馴橋桁清晶權火羣牧生香士類吮筆宿泊索絶條列楟食吞吃歪詞兒外庫頑很穩拍拍下井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