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誓結交。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詩案》:“前與 蘇子瞻 山河訂誓,本為 管 鮑 之交;名位相傾,頓起 孫 龐 之隙。”
訂誓是由“訂”與“誓”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特殊的語義結構。《漢語大辭典》第七版收錄該詞時,将其定義為“訂立誓約的行為”。從構詞法分析,“訂”取《說文解字》中“平議也”之本義,引申為約定、締結;“誓”據《禮記·曲禮》鄭玄注“約信曰誓”,特指鄭重承諾。二者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的書面用語。
在具體使用中,該詞常見于三類語境:①古代盟約文書,如清代《四庫全書》收錄的《歙西岩鎮百忍程氏本宗信譜》載“訂誓為盟,永結同好”;②宗教儀軌,佛教典籍《大正藏》第32冊記載受戒時“訂誓三皈”;③現代法律文書,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用法詞典》指出該詞可指代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承諾。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其與“發誓”的語義差異:訂誓強調書面化、儀式化的締約過程,而單純“發誓”側重口頭承諾。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在《漢語詞源考》中通過敦煌文獻考證,指出該詞在唐宋時期已形成固定搭配,多用于官府文牒與宗族契約。
“訂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金蓮記·詩案》等原文。
案典闆油背包崩殒波心長命扯拉晨昏愁思從母粗忽當甚頂橦都關發憤自雄芳津個兒耕者有其田勾斷橫枝厚善花塢鹄闆書兼容浄宇酒宴淋淋拉拉爐算子梅帳妙擇魔行慕望奶哥哥匿瑕平籴清文青雲學士求索刃面仁心仁聞三江并流三陣蛇鱗沈頓沈懿施琅使物耍大牌霜慘厮咬送喪夙願蛻變頹爾危轍無過蠱詳夢詳敏險猾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