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筆劃斷。表示到此為止。 宋 錢愐 《錢氏私志》:“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貴,轉盼成空,何不一筆勾斷,尋取自家本來面目。”
“勾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勾斷(拼音:gōu duàn)指用筆劃斷或截斷,引申為徹底結束、斷絕關系或聯繫。該詞由“勾”(劃鈎标記)和“斷”(截斷)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明确的動作終止某事。
字面意義
指用筆勾畫符號(如鈎形标記)表示删除或截斷内容,常見于古代文書處理。
引申含義
文學用法
宋代詩詞中常見,如:
一筆勾斷(yī bǐ gōu duàn)
與“勾斷”同義,強調通過簡單動作徹底結束某事,如《三國志平話》中“倘曹公仁德,則一筆勾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宋代詩詞集。
勾斷是指用鈎子等工具将物體連接處的部分割裂或分離開。
勾斷的部首是勹,拆分後的筆畫為6畫。
勾斷一詞來源于漢字,由“勾”和“斷”兩個字組成。
在繁體字中,勾斷的寫法為「鉤斷」。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勾斷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形狀基本相似。
1. 他用鋸将木頭勾斷了。
2. 遇到困難時,你要有勇氣勾斷過去,迎接新的挑戰。
勾畫、斷絕、割斷、拆解、分離。
剖解、拆分、切斷。
連接、聯合、連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