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頓”。1.沉醉困憊貌。《文選·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沉頓,醒寤之後,不識所言。” 李善 注引:“ 孔安國 《尚書傳》曰:‘沉,謂醉冥也。頓,猶弊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坐客於是鹹為之竟醉,士人者歸,沉頓略不省人事。”
(2).謂疾病沉重。《舊唐書·高適傳》:“僕射 哥舒翰 忠義感激,臣頗知之,然疾病沉頓,智力将竭。” 清 李漁 《憐香伴·驚遇》:“你原來如此多情,不負我病得這般沉頓。”
(3).沉淪頓踬。 宋 蘇舜欽 《薦王景仁啟》:“某昨任 長垣縣 ,有尉 王景仁 者……雅尚退默,不高人以聲,故沉頓賤仕,未為位上者所引拔。”
“沈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拼音為shěn dùn,形容音樂、聲音或氣氛突然靜止,營造出戲劇性的寂靜效果。
沈頓(shěn dù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沈(shěn)和頓(dùn)。它是一個動詞,表示沉沒下沉或者下降。
沈的部首是水,頓的部首是頁。沈字由七個筆畫組成,分别是橫、豎、橫、撇、捺、撇、捺;頓字由十二個筆畫組成,分别是橫、橫、豎、撇、橫、豎、撇、豎、橫、鈎、豎、鈎。
沈字源于古代的象形字,表示水中的物體下沉。頓字源于古代的象形字,表示起伏不平。
繁體字中「沈頓」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沈」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主要集中在字形的細節上,例如橫豎排列的順序。古代「頓」字也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有的使用丁字旁作為部首。
1. 船隻在風暴中沈頓了。
2. 天色漸漸暗下來,整個城市籠罩在沈頓的氣氛中。
1. 沈默:形容不說話或者不發聲。
2. 靜沈:靜止下沉,沒有聲音和波瀾。
下沉、降落、沉沒。
上升、浮起、浮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