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的姐妹。即姨母。《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儀禮·喪服》:“從母丈夫婦人報。” 鄭玄 注:“從母,母之姊妹。”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父則同生,母則從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穆姜 之姨子也” 唐 孔穎達 疏:“據父言之謂之姨,據子言之謂之從母。”
“從母”是漢語親屬稱謂中的專有名詞,指母親的姐妹,即現代漢語中的“姨母”。這一稱謂源于古代宗法制度下的親屬分類體系,屬于旁系血親範疇。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從”表示旁系親屬關系,“母”指母系親屬,合稱即與母親同輩且血緣相近的女性親屬。
從構詞法分析,“從母”屬于偏正結構,其核心語義聚焦于母系親屬的旁支屬性。清代學者梁章钜在《稱謂錄》中明确記載:“母之姊妹曰從母”,印證了這一稱謂的文獻傳承。在《儀禮·喪服》記載的“從母”服制規格中,其喪服等級輕于嫡母而重于其他旁親,反映出古代親屬關系的親疏層級。
該稱謂至今仍保留在方言系統和曆史文獻中,與“姨母”形成古今稱謂的對應關系。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建議,在書面語或特定文化語境中可使用“從母”保持古典韻味,日常交流則多用“姨媽”“阿姨”等通俗稱謂。
“從母”是古代漢語中對親屬關系的稱謂,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核心定義
指母親的姐妹,即現代漢語中的“姨母”。這一稱謂最早見于《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并沿用至唐代,如元稹《莺莺傳》中“張出于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
古籍依據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禮儀場合,如陶淵明《祭從弟敬遠文》中“母則從母”即描述母親姐妹的關系。現代方言中仍有類似用法,如“姨媽”“姨娘”等。
相關稱謂
語言演變
隨着親屬稱謂簡化,“從母”逐漸被“姨母”替代,但仍在研究古代禮制、文獻時出現,如《漢典》等工具書保留此詞條。
需注意:将“從母”誤釋為形容詞(指從父母處學習),此為錯誤解讀,實際所有權威古籍均指向親屬稱謂。
不可分離操業草衣姹女察三訪四乘桴出案詞嚴義密璀玮皴皮大觀戴盆當制雕蟲篆刻丁未鬥紋風檐寸晷各得其宜鬼擊果悍孤山股長海田回魚筯建功立事夾絲玻璃賈息鏡機扣阍口唾窺矙潰叛郎官廉灋煉山燎泡列都淩跨録續木沉産子裒削清跸親疏窮蛤螺渠弭人閑柔兆弱室散播身名兩泰沈審使弼事智庶甿四蕃五紀烏糟綫性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