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厭伏不振貌。《周禮·考工記·梓人》:“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 孫诒讓 正義:“此穨爾形容厭伏不振之貌。”
“頹爾”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頹爾”指厭伏不振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精神萎靡、缺乏生機的樣貌。該詞由“頹”(敗壞、消沉)和“爾”(文言助詞或代詞)構成,強調一種消極低落的靜态表現。
《周禮·考工記·梓人》中記載:“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此處描述動物雕刻若缺乏生動細節,則會顯得萎靡不振。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注解:“此穨爾形容厭伏不振之貌。”
現代擴展解釋: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人的情緒低落、行為懈怠”,即面對困難時喪失鬥志的狀态,可視為“頹廢”與“沮喪”的複合表達。
該詞屬于生僻文言詞彙,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頹廢”“萎靡”等現代常用詞,以避免理解歧義。
以上信息整合自《周禮》原文及多部詞典注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微差異。
頹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頹喪、衰落、消沉的狀态或行為。它由“頹”和“爾”兩個部分組成。
頹字的部首是身,筆畫數為12。而爾字的部首則是口,筆畫數為3。
頹爾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離騷》這本古書中。它用來描繪一個人在困頓、失落或沮喪時的狀态,形容人的心情低落、精神不振。
在繁體字中,頹爾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即“頹爾”。
在古代,頹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頹字類似于“颡”字,由兩個同樣的部首組成,表示人在精神上的頹喪狀态,後來逐漸演變為如今的形态。
1. 他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頹爾不振。
2. 失去工作後,他整天頹爾在家中,沒有了往日的活力。
頹廢、頹靡、頹然、頹風敗俗、頹垣斷塹。
頹喪、消沉、低落、沮喪、疲憊。
奮發、振奮、振作、興奮、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