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咬鬥。 宋 米芾 《畫史》:“因嗟之曰:‘華堂之上,清晨一羣驢子廝咬,是何氣象?’”
“厮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ī yǎo,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兩個或多個對象(人或動物)互相咬鬥或激烈争鬥的場景。該詞既可用于描述實際的肢體沖突(如動物撕咬),也可比喻人際間的激烈争執。
最早見于宋代米芾的《畫史》,原文描述了一群驢子在華堂上厮咬的場景,暗含對粗俗行為的諷刺。
- “赤利從草窠裡鑽出來,向卡在榕樹氣根縫隙裡的死豬撲躍厮咬。”
- “清晨一群驢子厮咬,是何氣象?”(宋·米芾)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以上标注的詞典來源(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
《厮咬》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牙齒互相咬住或撕咬。這個詞形像生物之間激烈争鬥時的情景,常用來形容動物或人之間的激烈鬥争。
《厮咬》的部首是廠,總共有12個筆畫。
《厮咬》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左傳·宣公十年》:“庸射棄矢,進矢兩厮咬。”後來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短語。
《厮咬》的繁體字為「廝咬」。
在古代,厮咬的寫法為「咟」。這個字寫作「口」上是「王」下加一點,表示兩個口相互對咬的樣子。
1. 兩隻野獸為了争奪領地而厮咬在一起。
2. 孩子們為了一個玩具發生争吵,最後厮咬在一起。
1. 厮打:互相厮打、争鬥。
2. 咬牙切齒:極為憤恨、懷恨在心。
3. 咬文嚼字:對文章字句過分糾結或琢磨。
1. 苦鬥:進行激烈的鬥争。
2. 争鬥:進行競争或打鬥。
3. 搏鬥:進行激烈的格鬥。
和厮咬相反的詞是「和平相處」,表示和諧共處或平靜無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