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琅”一詞主要作為曆史人物名稱被廣泛認知,指明末清初軍事将領施琅。以下從人物背景、曆史貢獻及評價等方面綜合解析:
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他早年效力于明将鄭芝龍(鄭成功之父),順治三年(1644年)隨鄭芝龍降清,後因與鄭成功決裂(鄭氏殺其家人)徹底投清,曆任同安副将、福建水師提督等職。
收複台灣
1683年,施琅率清軍2萬水師在澎湖海戰中擊敗明鄭政權主力劉國軒部,迫使鄭克塽投降,結束了台灣與大陸的割據狀态。此役後,康熙帝采納其建議,在台灣設府縣并駐軍,納入中央管轄。
戰略意義
施琅強調台灣對防禦西方殖民者的重要性,提出“棄之必釀大禍,留之則永固邊圉”,為清朝鞏固東南海疆奠定基礎。
作為姓名組合,“施”意為給予,“琅”指美石,寓意才華與品德(見于姓名學解釋,但非主流含義)。
如需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可參考故宮博物院、漢典等權威來源。
《施琅》是一個姓氏,通常用作人名。這個姓氏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代表着家族和血脈的延續。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施琅的部首是「玉」,分别由「⺩」和「王」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6。
施琅這個姓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根據考古和史書記載,施琅曾是一個國家的建立者或重要統治者的姓氏。在曆史演變中,不同的家族分支繼承了這個姓氏,使其得以傳承至今。
施琅的繁體字為「施琅」,其中的「施」字保持了原有的形态,而「琅」字的繁體形式加入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施琅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由于古文字的變體繁多,推斷出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需要詳細研究,目前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可供參考。
1. 施琅先生是我學校的一位著名教授。
2. 這個村莊的居民大多姓施琅。
施琅可以與其他姓氏或詞彙組成常見的詞語和人名,例如:施琅明、施琅峰。
由于施琅是一個姓氏,沒有直接的近義詞。但是,可以與其他姓氏相近的音節、發音或拼音組合使用,如:施朗、施郎等。
反義詞是根據施琅的意義而定的,由于施琅是名字姓氏,并沒有具體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