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施琅的意思、施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施琅的解釋

施琅(1621-1696) : 清代大将。字尊侯,福建晉江人。初為鄭芝龍部将,順治初年降清。1683年率軍攻滅台灣鄭氏政權。建議在台駐兵屯守,以防禦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被采納。封靖海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明末清初著名軍事将領。其姓名釋義及曆史含義如下:


一、字義溯源

  1. 「施」姓溯源

    源于姬姓,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後裔受封于施國(今湖北恩施),以國為姓。另說春秋魯國大夫施父後代以先祖字為氏(《通志·氏族略》)。

  2. 「琅」字本義

    • 本義:似玉的美石(《說文解字》:"琅,琅玕,似珠者")。
    • 引申義:① 玉石相擊聲(如"琅琅");② 華美珍貴(如"琳琅")。

      用于人名時,喻品格高潔、才能卓絕。


二、曆史人物釋義

施琅作為專有名詞,特指清初平台名将,其核心曆史定位為:

  1. 身份

    • 明鄭政權舊将,後歸順清朝,任福建水師提督。
    • 康熙帝統一台灣的戰略執行者(《清史稿·施琅傳》)。
  2. 功績

    • 平台之戰:1683年率軍攻克澎湖,迫使鄭克塽歸降,結束台灣明鄭政權(《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 治理主張:力谏康熙保留台灣建制,推動設立台灣府(《清聖祖實錄》)。
  3. 評價

    • 官方史載:"掃數十年不庭之巨寇,擴數千裡未辟之遐封"(《清史稿》)。
    • 現代定位:中國完成領土統一的關鍵人物(《中國通史·清代卷》)。

三、文化符號意義

  1. 地名紀念

    • 福建泉州有"施琅紀念館",台灣澎湖立"施公祠"。
    • 金門"施琅大道"彰其曆史地位(《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2. 文藝作品

    • 影視劇《施琅大将軍》演繹其生平(央視曆史正劇)。
    • 清代《靖海紀事》收錄其奏疏,為研究台海曆史核心文獻。

權威參考文獻

  1. 古籍

  2. 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琅"字條
    •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現代研究

    • 戴逸《簡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陳孔立《台灣曆史綱要》(九州出版社)

(注:部分古籍原版鍊接受限,優先提供權威出版社電子資源入口;現代著作鍊接導向官網書目頁。)

網絡擴展解釋

“施琅”一詞主要作為曆史人物名稱被廣泛認知,指明末清初軍事将領施琅。以下從人物背景、曆史貢獻及評價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人物背景

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他早年效力于明将鄭芝龍(鄭成功之父),順治三年(1644年)隨鄭芝龍降清,後因與鄭成功決裂(鄭氏殺其家人)徹底投清,曆任同安副将、福建水師提督等職。

二、曆史貢獻

  1. 收複台灣
    1683年,施琅率清軍2萬水師在澎湖海戰中擊敗明鄭政權主力劉國軒部,迫使鄭克塽投降,結束了台灣與大陸的割據狀态。此役後,康熙帝采納其建議,在台灣設府縣并駐軍,納入中央管轄。

  2. 戰略意義
    施琅強調台灣對防禦西方殖民者的重要性,提出“棄之必釀大禍,留之則永固邊圉”,為清朝鞏固東南海疆奠定基礎。

三、曆史争議與評價

四、其他含義

作為姓名組合,“施”意為給予,“琅”指美石,寓意才華與品德(見于姓名學解釋,但非主流含義)。

如需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可參考故宮博物院、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黕八米盧郎槽房麨蜜春蚓秋蛇村倈打工妹戴帽子打架大前提頂觸耳報神方君馮歡券封胡羯末焚林覆獄趕飯擔挂龍管鮑觀文海洋性氣候花奴穢訾肩息甲衣近道井岡山會師金華山九色疾學罝維铿锵有力胯骨烈火真金茂烈判命濆溢骠國纰謬皮脂氣窗輕嘴薄舌虬髯敧歪殺胚盛古釋卷説來道去四十八分算潮泰定塘卒通鑒瓦解冰消維制洿嘩午際襲常綴瑣習而不察斜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