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籴的意思、平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籴的解釋

[buy grains at official price] 舊時指官府在豐年用平價買進糧食,以待荒年賣出

詳細解釋

(1).官府在豐年按平價購糧儲存,以備荒年出售,稱“平糴”。《漢書·食貨志上》:“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熟)。”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策》:“蓋 管氏 之輕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壽昌 之常平者,可謂不涸之倉,不竭之府也。” 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序》:“糴之説,則昉於 齊桓公 魏文侯 之平糴,後世因之,曰常平,曰義倉,曰和糴,皆以平糴借口者也。”《明史·周忱傳》:“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糴備振貸。”

(2).泛指以平價出售。《新華日報》1939.12.17:“在這個時候,行政院當批準 滬 商之請求,供給英金二萬鎊,向 西貢 訂購洋米二萬二千五百石,運 滬 辦理平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平籴”是一個古代經濟政策術語,讀音為píng dí,其核心含義是政府通過調控糧食市場以穩定物價,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平籴”指官府在豐年以平價收購糧食儲存,待荒年時以平價出售,以此平衡糧價、保障民生。這一政策既保護農民免受豐收年“谷賤傷農”的影響,又防止災年糧價飛漲導緻饑荒。

二、曆史背景與運作機制

  1. 起源:該政策最早由戰國時期魏國政治家李悝提出,稱為“平籴法”。他主張通過政府幹預市場,豐年收購餘糧(籴),災年抛售存糧(粜),從而抑制商人囤積居奇。
  2. 實施方式:根據收成等級劃分收購量,例如大熟年收購農民餘糧的80%,中熟年收購70%,小熟年收購60%,确保糧食儲備充足。

三、相關概念

四、作用與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具體政策演變,可參考《漢書·食貨志》或李悝相關改革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籴》的意思

《平籴》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整頓和穩定谷物市場,确保谷物供應充足,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平籴》這個詞由“平”和“籴”兩個部首組成。

其中,“平”部分是由2個筆畫組成,“一”和“丨”。

“籴”部分是由16個筆畫組成,依次為“豎折”、“捺”、“提”、“橫折”、“點”、“橫”、“撇”、“撇”、“豎”、“橫”、“豎”、“撇”、“點”、“點”、“豎”、“豎”。

來源

《平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在古代社會,穩定的谷物供應對于人民的生活至關重要。政府為了确保谷物的供應充足,會制定一些措施來規範和穩定谷物市場,其中之一就是平籴。

繁體

《平籴》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平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平籴》在古代的寫法為「平糴」。字形上沒有現在的簡化,筆畫較多,形狀更為複雜。

例句

1. 政府對市場進行了平籴,保證人民的食品供應。

2. 在古代社會,進行平籴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

組詞

1. 平谷:指谷物市場的穩定。

2. 籴糧:指谷物的收購和供應。

3. 平價:指物品的價格穩定和合理。

近義詞

1. 平穩:表示平靜、安定。

2. 維穩:表示維護穩定。

反義詞

1. 動蕩:表示不穩定、動亂。

2. 不平:表示不公正、不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