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dawn and dusk;early morning and late at night] 早晨和晚上
風雨晨昏,羁魂有伴,當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1).早晚;旦暮。《列子·周穆王》:“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男女不分,夤夜歡娛于一席;陰陽無間,晨昏耽樂于兩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鴉頭》:“易一晨昏,如歷年歲。”
(2).“晨昏定省”之略語。謂朝夕慰問奉侍。 南朝 梁 任昉 《啟蕭太傅固辭奪禮》:“饑寒無甘旨之資,限役廢晨昏之半。” 唐 孟郊 《殺氣不在邊》詩:“況餘隔晨昏,去家成阻修。”《花月痕》第五一回:“生既未侍晨昏,沒復未親含殮。”
晨昏是漢語中表示時間範疇的複合詞,由"晨"和"昏"兩個單音節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闡釋:
一、本義解析 "晨"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早昧爽也",指日出前後時段,《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明确标注其時間範圍為5-7時;"昏"本義為"日冥也",即日落後天色轉暗的時刻,《漢語大詞典》界定其時段為日落至星出前。二字組合構成時間對舉結構,精确涵蓋晝夜交替的完整周期。
二、語義延伸 在曆時演變中衍生出三重引申義:①時序象征,如《詩經·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通過晨昏更疊喻指時間流逝;②禮制載體,《禮記·曲禮》記載"昏定晨省"制度,指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禮儀;③文學意象,唐宋詩詞中頻現"晨昏鐘鼓"(如白居易《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等藝術化表達。
三、語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保留着雙重語體功能:在佛教典籍《百丈清規》中,"晨昏鐘鼓"特指寺院定時報曉的宗教儀軌;而在日常交際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正式文書,如《現代漢語頻率詞典》統計顯示,其書面語使用頻率是口語的12.6倍。
“晨昏”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時間概念
指早晨和晚上的時間段,常見于古代詩文或現代書面語中,用以描述晝夜交替的自然現象。例如:
2. 禮儀行為
作為“晨昏定省”的簡稱,指古代子女對父母早晚問安的禮節。例如:
“晨昏”既可單純表示時間(早晨和晚上),也可引申為傳統孝道禮儀。其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及禮儀描述,現代書面語中多保留時間含義,而禮儀用法逐漸淡化。如需更深入解析,可參考《辭海》等權威辭書。
擺撥标手錢标置碧鲈冰河期玻罩滄浪子赤情敕撰純綿貂裘換酒凍瘡逗嘴方以類聚雰祲汾沮幹白剛暴光國龜録過曆灰劫悔愆火齊假告皦鏡灸頞九慝紀甗絕門句圖溘至口惠理惡禮飲路引買駿冒饷拍案抨擊強識博聞峭特凄哽親長輕憐疼惜拳拳服膺榷慮三尺桐三角髻三箧社稷主十三月睡仙書數殊文庶尹韬舌吐哺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