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心仁聞”是一個出自《孟子》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指具有仁愛的心腸和仁善的聲譽,強調内在品德與外在聲望的統一。其中:
源自《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孟子通過此句強調:僅有仁德之名而無實際惠民之舉,仍無法成為後世典範()。
該成語提醒我們:真正的仁德需言行一緻,既要有内在善心,也要通過行動赢得社會認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孟子》原文或漢典等古籍資料()。
《仁心仁聞》是一個成語,意指有着仁愛之心和善于聆聽的品質。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關心他人、樂于傾聽他人困擾和煩惱的心态。
《仁心仁聞》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漢字:仁、心、聞。
《仁心仁聞》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顔淵篇》中的一句話:“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樂者”,意思是有知識的人不如有仁愛之心的人,有仁愛之心的人不如懂得聆聽的人。後來,人們将這句話簡化為《仁心仁聞》這個成語,用以描述具有仁愛之心和善于傾聽的人。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仁心仁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跟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仁心仁聞》這個成語,古時候的寫法是《仁心仁聞》。
1. 他總是以仁心仁聞的态度對待他人的問題。
2. 擁有仁心仁聞的領導者能夠深刻理解員工的需求。
3. 她的仁心仁聞赢得了同事們的尊重和愛戴。
仁者(rén zhě):以仁愛之心為特征的人。
心聲(xīn shēng):内心真實的感受和表達。
聞名(wén míng):被廣泛知曉和稱贊。
關心體貼、體恤備至、幫助解決問題、愛心關懷。
冷漠無情、不聞不問、對他人問題無動于衷、無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