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的意思、山東省的詳細解釋
山東省的解釋
詞語分解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 東省的解釋 .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齊 指集書省,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以散騎常侍為長官。《南齊書·百官志》:“自二衛、四軍、五校已下,謂之‘西省’;而散騎為‘東省’。”《南史·張瓌傳》:“ 齊 建元 元
專業解析
山東省作為中國省級行政區名稱,其釋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地理、曆史與文化内涵綜合闡釋如下:
一、詞典定義
山東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份,簡稱“魯”。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其名稱源于地理方位:“山”指太行山,“山東”即太行山以東的區域。該詞條明确其作為省級行政區的法定地位,管轄範圍包括16個設區市,省會為濟南市。
二、曆史沿革
“山東”作為地域名稱始于戰國時期,金代(公元1142年)正式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确立行政建置。明代置山東布政使司,清代至現代沿襲為省。這一曆史脈絡在《辭海》中亦有詳細記載,凸顯其名稱的延續性與穩定性。
三、地理特征
山東省地處華北平原東部,三面環海(渤海、黃海),中部山地隆起(魯中南山地),東部為膠東丘陵,西部、北部屬華北平原。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形成“山水相依、平原丘陵交錯”的地理格局。全省面積約15.8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度居全國前列。
四、文化意涵
“山東”一詞承載深厚文化符號:
- 齊魯文化:先秦齊國與魯國所在地,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孔子故裡曲阜、孟子故裡鄒城),被譽為“孔孟之鄉”。
- 民俗符號:“山東大漢”“山東快書”“魯菜”等詞彙融入日常語言,體現地域文化特質。
- 經濟标識:作為農業大省(“糧棉油之倉”)、工業強省(重工業基地),名稱亦關聯産業形象。
五、現代定位
據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當前山東是中國人口第二大省(2025年常住人口約1.02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三,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流域生态保護的核心省份。其名稱已擴展為涵蓋經濟、社會、生态多維度的綜合地理概念。
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國家地理:山東專刊》
- 民政部《中國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 山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ww.shandong.gov.cn)
網絡擴展解釋
山東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級行政區,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簡稱:魯(源自周朝時期建立的魯國)
- 地理位置:位于黃河下遊,北臨渤海,東瀕黃海,西接河北、河南,南鄰江蘇、安徽。
- 面積:約15.3萬平方公裡(不同統計口徑略有差異)。
二、行政區劃
截至2024年底,山東省共轄:
- 16個設區的市(如濟南、青島、煙台等);
- 136個縣級政區(含58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52個縣);
- 1825個鄉鎮級政區(含698個街道、1071個鎮、56個鄉)。
三、人口與經濟
- 人口:約9,079萬(2000年數據),後續統計顯示人口基數龐大,經濟總量居全國前列。
- 經濟特色:農業以花生、棉花、煙草為主;工業以石油化工為支柱(勝利油田為重要基地);特色農産品包括煙台蘋果、肥城桃等。
四、曆史與名稱由來
- 名稱起源:因位于太行山以東得名,唐代屬河南道,金代始設“山東路”,明清沿用。
- 文化地位:儒家文化發源地,省會是濟南市,青島、曲阜等城市具有重要曆史意義。
五、補充說明
- 古代含義:戰國時期“山東”泛指崤山/華山以東地區,與現代行政區劃不同。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山東省政府官網或權威地理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金山脈案土敗國亡家白足伴舞辨浴憋懯博聞不瞅人城壍吃耳光酬應初冠雕陵鵲地壇風吹馬耳鳳林浮蒸藁草搞好隔蓦耕發挂職黃頭小兒降附經鋤矜矜急嘴急舌口齒伶俐狂野老太公礨空門仞面面上名不正,言不順目覩男扮女裝内戶皮裘驅忙驅遣日角珠庭省額生糞石妖耍牌子庶妾四分五裂挑痧薙滅通吃通訊社通賊圖記微撓想穿像運洩氣喜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