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吃稻根的小蟲。蝥,同“ 蟊 ”。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蟒即口吐毒氣,将人吸入口中,如蝦蟇吞刺蝥然。”
“刺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解釋為:
基本釋義 指一種以水稻根部為食的害蟲。其中“蝥”為通假字,同“蟊”。蟊蟲在古代文獻中常指危害農作物的蟲類,如《詩經》提到的“蟊賊”即指食根、食節的害蟲。
延伸說明
構詞解析
“刺”可能描述該蟲體表有刺狀結構,或強調其危害性(如“刺”有侵害之意);“蟊”則特指農業害蟲,多與“螟”“賊”等字組合使用。
古籍關聯
類似詞彙如“螟蝥”(《呂氏春秋》)、“蟊蜮”(《後漢書》)等,均指向破壞農作物的蟲類,反映古代對蟲害的細分認知。
注意
當前釋義僅基于網絡搜索結果(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若涉及專業領域(如昆蟲學、農學史),需結合學術文獻确認具體蟲種。
《刺蝥》是一個古漢字詞語,由“刺”和“蝥”兩個字組成。
“刺”字拆分部首為“刀”,共有3畫;“蝥”字拆分部首為“蟲”,總計15畫。
“刺蝥”古文中意為“噴射的蟲子”,泛指蟬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東籬》中的一句詩:“刺蝥既至,害無餘息。”
“刺蝥”在繁體字中是“刺蟊”,字形稍有變化,但意思相同。
“刺”字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而“蝥”字在古代寫作“䗖”,由于字形演變,現已不常使用。
1. 靜夜裡,窗外傳來刺蝥鳴聲,讓人心曠神怡。
2. 刺蝥吟唱的聲音,成為夏日的代表。
刺蝥聲、刺蝥鳴、刺蝥鳴聲、刺蝥吟、刺蝥吟唱
蟬鳴、蟬聲、夏蟬音
寂靜、無聲、靜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