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鬥的意思、火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鬥的解釋

(1).即熨鬥。《太平禦覽》卷七一二引 漢 服虔 《通俗文》:“火鬥曰熨。” 宋 歐陽修 《程文簡公墓志銘》:“宦者治獄,得縫人火鬥。”參見“ 熨鬥 ”。

(2).舊式火器。置火藥于鬥狀容器中,擲之使爆以殺敵。 清 魏源 《籌海篇一》:“我火箭、噴筒已燼其帆,火罐、火鬥已傷其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鬥(huǒ dǒu)是漢語中對傳統熨鬥的專稱,指通過火源加熱金屬部件進行熨燙的器具。以下從詞源、形制、功能三方面進行解析:

一、詞源釋義

“火”指加熱方式,甲骨文字形如火焰升騰狀,《說文解字》釋為“毀也,南方之行”;“鬥”為象形字,原指舀酒器具,引申指帶柄的容器,《康熙字典》載“鬥,酌器也”。二字組合體現以火加熱的帶柄器具特征,該稱謂最早見于《全唐詩·熨衣曲》:“火鬥熨香襦,龍帷夜更長”。

二、形制演變

唐代火鬥多作敞口碗狀,内置炭火,底部穿孔散熱,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可見帶蓋提梁款式。明代改進為封閉式銅鬥,清代《揚州畫舫錄》記載“銅火鬥重三斤,柄長尺二”,這與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年間銅火鬥實物形制吻合。

三、功能延伸

除熨衣功能外,《齊民要術》載火鬥可用于古籍修複時的壓平處理,福建地方志記錄明清時期錫制火鬥兼具溫酒功能。現代方言中仍保留該詞彙,如《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閩南語“火鬥”指代電熨鬥。


許慎《說文解字》

張玉書《康熙字典》

彭定求《全唐詩》卷四二八

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九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檔案

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三

李榮《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火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分為兩類:

一、基本釋義

  1. 熨鬥(炭火加熱型)
    古代用炭火加熱的熨燙工具,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太平禦覽》引漢服虔《通俗文》載“火鬥曰熨”,宋代歐陽修在墓志銘中提及“縫人火鬥”,均指此物。

  2. 舊式火器
    一種鬥形容器火藥武器,投擲後爆炸殺傷敵人。清代魏源《籌海篇》記載其與火箭、火罐等配合用于海戰。

二、擴展信息

建議需要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時,可查閱《太平禦覽》《籌海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撫版屋寶地暴鼓贲育草菴車襜城南舊事螭爐出嫁彈無虛發凋疎疊句凍飲蛾蝶鳳眼草分散系浮宕甘露滅孤帏函匦賤恥鑒昧較刻桀出睫眸謹諾峻利狂葩潰口遼曼令酒龍跳虎伏錨泊命民模憲農畝襻膊噼哩啪啦憑照劈頭毛親串睿旨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三刻山國設法深夜施用壽木說閑話四腳通合腿腕焞焞外耳忘啜廢枕文鼠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