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咬。 唐 柳宗元 《憎王孫文》:“雖羣不相善也。食相噬齧,行無列,飲無序。”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蝮蠍終日而不螫,則噬齧草木以緻其毒。” 章炳麟 《五無論》:“獸類無一夫一婦之事,兩性相逐,天下為公,而以字尾之故,相噬齧猶衆,何獨于人類而能外是?”《花城》1981年第1期:“老人眼裡閃露出悲憤,嘴裡含着痛苦,仿佛有什麼在噬齧着他的心。”
(2).喻侵蝕。 唐 韓愈 《孟東野失子》詩:“日月相噬齧,星辰踣而颠。”
(3).喻迫害。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壞人靠着冰山,恣行無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憐,而曾經親見,或親受其噬齧的老實人,乃忽以‘落水狗’視之,不但不打,甚至于還有哀矜之意。”
“噬齧”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用牙齒啃咬的動作,常見于描述動物或自然現象。
用于形容自然力量或抽象事物逐漸破壞、損耗的現象。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暗指精神或肉體遭受長期折磨。
“噬齧”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從物理咬合到精神侵蝕,常見于古文和文學創作。其核心是通過“咬”的動作,延伸出漸進性破壞或壓迫的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疏。
噬齧(shì niè)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動物用牙齒或嘴巴不斷地咬動、咬斷、咬碎物體的行為。也可以比喻人蠶食、侵蝕、消耗某物。
噬字的部首是口(kǒu),拆分後的筆畫是10畫。
齧字的部首是齒(chǐ),拆分後的筆畫是13畫。
噬齧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噬的本義是指動物用牙齒不斷地齧咬物體,齧的本義是指用牙齒連續地嚼碎東西。将這兩個字合并而成的詞語噬齧,引申為動物齧咬物體的行為以及人類蠶食、侵蝕、消耗某物。
噬齧的繁體字為「噬咬」。
在古時候,噬的寫法為「轢」,齧的寫法為「硪」。
1. 惡犬噬齧着那隻可憐的兔子。
2. 時間噬齧了他的容顔,但無法磨滅他内心的堅強。
激噬、齧齒類、齧齒目、毒噬蛇
咬、叮咬、咬嚼、啃咬
咀嚼、舔食、撫摩、輕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