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繩的意思、規繩的詳細解釋
規繩的解釋
規矩繩墨。比喻法度。《孔子家語·五儀解》:“ 孔子 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初公密計地宜,且稽農隙,裁其經緯,授以規繩,吏既克勤,期不愆素。”《西遊記》第三六回:“師父啊,你隻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裡,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參見“ 規矩繩墨 ”。
詞語分解
- 規的解釋 規 (規) ī 畫圓等的儀器:圓規。兩腳規。 法則,章程,标準:規則。法規。常規。清規戒律。 格局,範圍:規模。 相勸:規盡力。規谏。規正(a.規勸,匡正;b.整齊;c.規矩)。規勉。 謀劃:規劃。規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網絡擴展解釋
“規繩”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uī shé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比喻手法表達對行為或事物的約束與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規繩”原指木工使用的規(圓規)和繩墨(畫直線的工具),後引申為法度、準則,強調對行為的約束和規範,要求遵守規則、不偏離正道。
詳細解釋
-
比喻法度與标準
古代文獻中,“規繩”常與“規矩繩墨”并用,代指社會、道德或自然法則。例如:
- 《荀子·哀公》提到賢人“行中規繩”,即行為符合法度。
- 《西遊記》第三十六回以“先天法象之規繩”形容月亮運行的規律。
-
應用場景
多用于讨論法律、道德、紀律 等需要遵守規則的領域,如評價行為是否合規,或強調制度的重要性。
文獻引用
- 《孔子家語·五儀解》:“行中規繩”說明品德與行為需符合規範。
- 唐代司空圖《解縣新城碑》:以“規繩”比喻城市規劃的嚴謹性。
“規繩”通過工具意象,生動傳達了對行為準則的重視,既有實際約束意義,也蘊含文化哲學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荀子》《西遊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規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規繩》(guī shéng)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按照規則和約束進行行動或行為的準則或原則。它意味着遵守規定和約束,不違背法律和道德。
拆分部首和筆畫
《規繩》的拆分部首是“規”和“繩”,其中“規”的部首是“見”,它共有6個筆畫,“繩”的部首是“糸”,它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規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繩子是人們用來束縛和限制的工具,有時也用來代表法律和法規。而“規”代表着規則和準則。所以組合起來,《規繩》意味着依據規定和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
繁體
《規繩》在繁體中文中寫作《規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規繩》在古時候漢字寫作《規繩》。
例句
1. 我們必須遵守公司的規繩,以确保良好的工作環境。
2. 學生們需要掌握基本的道德規繩,以成為合格的公民。
3. 政府頒布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是社會的規繩,需要被遵守和執行。
組詞
- 規範:指規定的标準和準則,有序、合理地進行。
- 規矩:指社會習俗、行為準則和秩序。
- 繩索:指用來束縛或拉扯的繩子。
近義詞
- 法規:指制定的準則和規定。
- 規則:指對行為和活動進行管理和約束的一套準則。
反義詞
- 自由:指沒有限制和約束的狀态。
- 放任:指不加約束或控制的放任自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