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君皇帝的意思、道君皇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君皇帝的解釋

指 宋徽宗 。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一:“上自稱教主 道君皇帝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這本話文,乃在 宋 朝 道君皇帝 宣和 年間。” 明 馮夢龍 《夢磊記·觀梅感夢》:“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統,素好道教,别號 道君皇帝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道君皇帝"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稱謂,主要指中國北宋時期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1100年—1126年在位)。其核心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史實解析如下:

  1. 字義解析:

    • 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在道教思想體系裡,“道”指宇宙萬物的本源、規律或最高真理。也指道教本身及其修行境界。
    • 君: 指君主、統治者。
    • 皇帝: 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 組合義: “道君皇帝”直譯為“以‘道’為尊的君主皇帝”或“道教之君的皇帝”。它強調皇帝身份與道教領袖身份的結合。
  2. 曆史特指與背景:

    • 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極度崇信道教,遠超曆代帝王。他不僅大力扶持道教,廣建宮觀(如著名的“艮嶽”),組織編修道教經典(如《政和萬壽道藏》),還親自為道教經典作注(如《道德經》注)。
    • 自封尊號: 宋徽宗不滿足于僅作為世俗皇帝和道教的庇護者。在道士林靈素等人的鼓動下,他于政和七年(1117年)正式下诏,冊封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這個稱號明确将他定位為道教(或至少是官方認可的道教派别)的宗教領袖(教主),同時保留其世俗皇帝的身份。(來源:《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紀三》)
    • 宗教活動: 他頻繁參與道教齋醮儀式,甚至身着道袍主持法事。朝廷政令也常以道教神學為依據,道教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被擡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來源: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
  3. 象征意義與影響:

    • 政教合一傾向: “道君皇帝”的稱號體現了宋徽宗試圖将世俗皇權與宗教神權高度結合,賦予自身“君權神授”之外的神聖光環(道教意義上的“神”),達到強化統治合法性和個人權威的目的。(來源: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相關記載)
    • 個人信仰的極緻體現: 這是宋徽宗個人對道教狂熱癡迷的頂點,反映了他追求長生、向往神仙世界的強烈願望。
    • 曆史評價: 宋徽宗過度崇道耗費了巨大國力民財(如大興土木修建宮觀),寵信道士導緻朝政混亂,被認為是其統治失敗、最終導緻“靖康之恥”和國家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君皇帝”也因此常被後世視為帝王荒怠政務、沉迷宗教迷信的典型代表。(來源:元·脫脫等《宋史·徽宗本紀·贊曰》)

“道君皇帝”特指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在政和七年(1117年)自封的尊號“教主道君皇帝”。它并非漢語中泛指性的普通詞彙,而是一個具有強烈曆史指向性的專有稱號。其核心含義是宋徽宗将自身定位為兼具世俗最高統治者(皇帝)與道教最高宗教領袖(教主道君)雙重身份的君主,是其極度崇奉道教、追求政教合一統治模式的标志性體現,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道君皇帝”是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的自稱,源于他對道教的極端崇信。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曆史背景

3.具體表現

4.評價與後果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徽宗與道教的關系,中的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擺撼百衲碑白雪難和班聲卑身不敢告勞馳管馳名天下傳烽翠節翠巍巍倒倉酊劑鼎祚耳屏肥遯鳴高革究構敵顧前不顧後海樯漢東蚌寒蛩毀家纾難洄溯火頭桀驽局曲看景生情可是靈旛蜜的支磨沙疋頭前往期考骐騄蚙窮棄天下确據蕊黃沈珠浦詩節獸目送逆送遣台觀袒裘套筒倜傥推案突戰外辭外伸烏白無頭無尾鄉元鹹葅遐俗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