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樓台館閣等高大建築物。《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臺觀是崇,淫樂是好。” 晉 孫楚 《韓王故台賦序》:“ 召公 大賢,猶舍甘棠,區區小國,而臺觀隆崇。”
(2).特指道教的廟宇。《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元年》:“甲申,賜 摶 號 希夷先生 ,令有司增葺所止臺觀。”
“台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續資治通鑒》《三國志》等文獻,或查閱詞典類工具書。
《台觀》這個詞是指在台上或高處觀望、觀察事物的意思。它既可以指代具體的地理台地,也可以用來描述人們的行為。
拆分部首:台(臺)和見(見)
拆分筆畫:台(6畫)和見(7畫)
台觀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最早出現在《世本》一書中,意為“遠見卓識”。在台字最初的寫法中,是有額外的幾個橫形構字部分,後來經過演變逐漸簡化成現在的形式。而觀字則不斷經曆了演變和修正,從最初的象形字到現在的形式。
在繁體字中,台字的寫法是「臺」,觀字的寫法是「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台字的上部多為類似屋頂的橫形,下部為象征地基的垂直線形。觀字的上部是一條橫線,下部為兩點與一橫相連,象征着人站在高處觀望的形象。
1. 他站在高台上台觀風景,美不勝收。
2. 我們從山頂上台觀整個城市的美景。
1. 山台:山上的平台。
2. 觀察:仔細觀看、察看事物。
觀察:看、瞻仰、眺望、注視。
躲避、忽視、疏忽、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