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遠之地。《梁書·沉約傳》:“鼓玄澤於大荒,播仁風於遐俗。”《拾遺記·周靈王》附 南朝 梁 蕭绮 錄:“及其化流遐俗,風被邊隅,非正朔之被服,四氣之所含養。”
“遐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遐俗”主要指邊遠之地,常用于描述地理上的偏遠區域。例如《梁書·沈約傳》中“播仁風于遐俗”,即指将仁德之風傳播到邊遠地區。
字義分析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拾遺記·周靈王》中“化流遐俗”,強調教化傳播至邊遠地區。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遐俗”可引申為超脫塵世的境界,即與世無争的狀态。但此解釋缺乏直接文獻例證,可能是對字義的現代擴展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遐俗(xiá s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遐:從一個由人走到遠處的地方,表示時間上的遙遠。
俗:指一般大衆常見的、普通的生活習俗。
遐俗的意思就是遠離凡俗、超越塵世的含義。
遐俗的部首是辶(辵),讀音為“辶”。
遐俗共有15個筆畫。
遐俗一詞源于《莊子·遺系攝政》:“非其俗者非吾範也。” 主要用來描述人們在追求超脫塵世、遠離紛擾的境界。
在繁體字中,遐俗的寫法沒有變化,仍寫作“遐俗”。
古時候,遐俗的寫法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仍保持原意。
例句:
1. 這個書店裡展示了許多珍貴的古籍和遐俗文化的著作。
2. 他深居簡出,追求遐俗的生活方式。
組詞:遐然、遐思、俗世、遺俗等。
近義詞:超凡、超脫、超世、出世等。
反義詞:世俗、凡俗、塵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