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nza] 詩的一節,由排列成為一個單元的一組詩行構成
猶詩章。 戴望舒 《贈内》詩:“因為我苦澀的詩節,隻為災難樹裡程碑。”
詩節是詩歌的基本結構單位,指由一組詩行構成的獨立單元,通常具有重複的韻律、節奏或行數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構成 詩節(stanza)是一首詩中劃分出的獨立小節,由兩行或更多詩行組成,通過韻律、節奏或行數形成統一結構。例如四行詩節(quatrain)是英語詩歌的常見形式。
結構特征
功能與意義 詩節通過重複的結構強化詩歌的節奏感和主題表達。例如戴望舒在《贈内》中以“苦澀的詩節”隱喻人生經曆的階段性記錄。
與其他術語的關聯
特殊說明 需注意“詩節”在個别方言中也被用作“端午節”的别稱,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詩節類型(如日本俳句、波斯魯拜體),建議查閱詩歌理論專著或權威文學詞典。
《詩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由詩和節兩個字組成。詩的意思是指以韻文形式表達情感、描繪景物或抒發思想的文學形式,節的意思是指一定的時間、時段或特定的節日。
詩節這個詞的第一個字詩,拆分後其部首為詞(言字旁),總共有七個筆畫。
詩節這個詞的第二個字節,拆分後其部首為木字旁,總共有十個筆畫。
詩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文人墨客們讨論詩文和文學的活動中。在古漢語中,詩常常含有感情的抒發和對世界的描繪,而節則常常與特定的時刻或日期有關,因此将兩個字組合成詩節,用以表示特定的詩歌時段或節日。
繁體字中,詩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詩節”。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與今天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詩的字形變體可以是“詩”,節的字形變體可以是“節”。
1. 在這個詩節,我們欣賞了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
2. 我們将在下個月的詩節上朗誦自己的詩作。
3. 今天是國慶節,我們舉行了一場詩節,為祖國獻上美好祝福。
組詞:詩意、節日、節奏、詩歌。
近義詞:詩會、詩會、詩文、節慶。
反義詞:散文、平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