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靈旛的意思、靈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靈旛的解釋

亦作“ 靈幡 ”。1.佛教用來供奉和裝飾菩薩像、道士用以招請神靈的旌旗。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五:“靈旛七曜動,瓊障九光開。”《雲笈七籤》卷二十:“左煥火鈴,右輝靈幡,威光萬裡,嘯命立前。” 明 孫柚 《琴心記·吟寄白頭》:“修眉懶畫春山樣,枉靈幡繡長……不得見才郎,空孤佛心賞。”

(2).招魂幡。 唐 于鹄 《古挽歌》之二:“送哭誰家車,靈旛紫帶長。”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二折:“把一領布袍襟扯住不容還,碎紛紛直似靈幡。”《紅樓夢》第十三回:“ 賈蓉 不過是個黌門監,靈幡經榜上寫時不好看。” 李國文 《改選》:“沒有靈幡,沒有花圈,沒有旗幟,沒有哀兵,隻是默默行進中的送葬隊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靈旛”(拼音:línɡ fān)是一個具有宗教和文化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亦作“靈幡”,指一種用于宗教儀式的旌旗。其核心含義與神靈、靈魂相關,常見于佛教、道教及喪葬習俗中。

  2. 宗教用途

    • 佛教:裝飾或供奉菩薩像的旗幟,象征神聖與莊嚴。
    • 道教:道士招請神靈時使用的法器,具有溝通天地的作用。
  3. 喪葬功能
    作為“招魂幡”,用于引導亡魂,常見于傳統喪禮。例如,民間儀式中懸挂靈旛以示對逝者的哀悼與超度。

  4. 字形與結構
    “靈”指神靈、靈魂,“旛”同“幡”,意為長條形的旗子。二字組合突出其與信仰、儀式的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具體用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古籍或宗教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靈旛的意思

《靈旛》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神靈的旗幟”或“神聖的信號”。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靈(líng)和旛(fān)。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靈旛的部首分别是火和立。火表示與火有關的含義,立表示站立的含義。

靈的拆分筆畫是5畫,包括火和土兩個部分。旛的拆分筆畫是10畫,包括立、⺍、舍、勺、⺖、小、丨、兒、大、入十個部分。

來源和繁體

靈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在古代,靈旛被視為一種神聖的信號,在祭祀儀式和宗教慶典中使用。它代表着對神靈的尊敬和敬仰。

在繁體字中,靈旛的寫法為靈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靈旛的古時候寫法是“復”(火的右邊是立)和“旛”(右邊是立)。

例句

1. 請将靈旛插在祭壇前。

2. 祭祀儀式開始前,先升起靈旛。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靈旛杆、靈旛台、靈旛儀式、靈旛布置

近義詞:神旗、神信號

反義詞:凡旗、俗信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