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君皇帝的意思、道君皇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君皇帝的解释

指 宋徽宗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上自称教主 道君皇帝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本话文,乃在 宋 朝 道君皇帝 宣和 年间。” 明 冯梦龙 《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 道君皇帝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道君皇帝"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称谓,主要指中国北宋时期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1100年—1126年在位)。其核心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史实解析如下:

  1. 字义解析:

    • 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在道教思想体系里,“道”指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或最高真理。也指道教本身及其修行境界。
    • 君: 指君主、统治者。
    • 皇帝: 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 组合义: “道君皇帝”直译为“以‘道’为尊的君主皇帝”或“道教之君的皇帝”。它强调皇帝身份与道教领袖身份的结合。
  2. 历史特指与背景:

    •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极度崇信道教,远超历代帝王。他不仅大力扶持道教,广建宫观(如著名的“艮岳”),组织编修道教经典(如《政和万寿道藏》),还亲自为道教经典作注(如《道德经》注)。
    • 自封尊号: 宋徽宗不满足于仅作为世俗皇帝和道教的庇护者。在道士林灵素等人的鼓动下,他于政和七年(1117年)正式下诏,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这个称号明确将他定位为道教(或至少是官方认可的道教派别)的宗教领袖(教主),同时保留其世俗皇帝的身份。(来源:《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纪三》)
    • 宗教活动: 他频繁参与道教斋醮仪式,甚至身着道袍主持法事。朝廷政令也常以道教神学为依据,道教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源: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
  3. 象征意义与影响:

    • 政教合一倾向: “道君皇帝”的称号体现了宋徽宗试图将世俗皇权与宗教神权高度结合,赋予自身“君权神授”之外的神圣光环(道教意义上的“神”),达到强化统治合法性和个人权威的目的。(来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关记载)
    • 个人信仰的极致体现: 这是宋徽宗个人对道教狂热痴迷的顶点,反映了他追求长生、向往神仙世界的强烈愿望。
    • 历史评价: 宋徽宗过度崇道耗费了巨大国力民财(如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宠信道士导致朝政混乱,被认为是其统治失败、最终导致“靖康之耻”和国家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君皇帝”也因此常被后世视为帝王荒怠政务、沉迷宗教迷信的典型代表。(来源:元·脱脱等《宋史·徽宗本纪·赞曰》)

“道君皇帝”特指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在政和七年(1117年)自封的尊号“教主道君皇帝”。它并非汉语中泛指性的普通词汇,而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指向性的专有称号。其核心含义是宋徽宗将自身定位为兼具世俗最高统治者(皇帝)与道教最高宗教领袖(教主道君)双重身份的君主,是其极度崇奉道教、追求政教合一统治模式的标志性体现,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道君皇帝”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的自称,源于他对道教的极端崇信。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历史背景

3.具体表现

4.评价与后果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宋徽宗与道教的关系,中的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拜刺百二关河参典澈骨彻身赤伏符楚楚作态等事芳荪分威浮石寡鹤诡説佹异贺雅璯弁会阴昏人坚穷交杯盏教化极陈金风送爽救搭揪挦躹躬军需嵁崿壳漏子客衣跨鞋捆缚老闺女留白龙舸贫富悬殊千万意乾渣渣清暀钦依骑青竹曲证让路荣近三虫少间邵平圃沙头时常衰德爽然自失水仙花淑人君子隋祭踏塘车同门香肠香菇闲嗑牙效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