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辭的意思、外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辭的解釋

(1).泛指顯豁之辭。《穀梁傳·隱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辭也,或外辭也。” 锺文烝 補注:“‘有’之疑為内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為外辭,其辭較著。”

(2).對外的言詞。《禮記·曲禮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唐 孔穎達 疏:“是在内從内辭,在外從外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辭是漢語詞彙學中的特殊概念,特指古代交際場合中用于婉轉表達或規避直接沖突的修辭方式。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指在正式對話或文書中,通過調整措辭保持禮節性與分寸感的表達策略。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記載,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方面:

一、語境限定性 外辭多用于外交、喪祭等莊重場合。例如《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諸侯會盟時"外辭曰'及',内辭曰'會'"的用法差異,體現不同場合的措辭規範。

二、語義間接性 該表達通過轉喻、避諱等手法實現委婉效果。《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版)指出,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寡君聞君親舉玉趾"中的"舉玉趾",即以外在行為代指"出征"的實際含義。

三、結構程式化 《周禮·春官》記載的"六辭"體系中,外辭與祠、命、诔等并列,形成固定表達範式。東漢鄭玄注疏強調其"緻尊嚴,明禮制"的語用功能,常見于盟書、國書等官方文書。

現代漢語研究領域,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将外辭歸入"委婉語"範疇,認為其演變軌迹反映了古代社會禮制與語言禁忌的互動關系。該詞在現代多作為曆史語言學專業術語使用,常見于古代漢語教材及修辭學研究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

“外辭”是古代漢語中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 顯豁之辭:指表述直白、明确的外在言辭,與含蓄隱晦的“内辭”相對。如《穀梁傳·隱公三年》中通過“外壤”與“内壤”的對比,說明“外辭”在表達上更為直接。
    • 對外的言詞:特指在正式場合或外交文書中的公開表述。例如《禮記·曲禮下》提到“外事曰嗣王某”,唐代孔穎達疏解為“在外從外辭”,即處理外部事務時需采用特定措辭。
  2. 出處與例證

    • 源自《穀梁傳》對日食記載的分析:“有内辭也,或外辭也”,鐘文烝補注指出“外辭”的表述更顯著(“其辭較著”),而“内辭”則更隱微(“其辭最微”)。
    • 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進一步區分内外辭的使用場景,如祭祀等“内事”與外交等“外事”的用詞差異。
  3. 内外辭對比

    • 内辭:含蓄、隱晦,多用于内部事務或需委婉表達的場合。
    • 外辭:直白、明确,強調對外公開性和正式性,如外交文書、公告等。
  4.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中常見于禮儀、外交、天文解釋等語境,如《穀梁傳》用其解釋自然現象,《禮記》規範禮儀用語。
  5. 總結 “外辭”兼具“顯豁表達”與“對外言辭”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其概念反映了古代漢語對語言場合與表達方式的精細區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十三經注疏》中《穀梁傳》《禮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案部八蕃闆車邊信避竈不類撐拒瓷窯村末大貧分文不直佛面竹否終斯泰複審貫叙鬼雌桂心孤劒含聽篁迳枷警監籍焦唇幹肺焦煩節傳截稿急煞急痛絹花苴衰咔嗒看馬刊琢樂遊烈文靈天表馬車眉笑眼開明夷木材驽庸謙癖敲句人權阮婦沈陷霜點殊勝松柏之志瑣結讨打吃通欄同謀讬口途遙日暮完麗嗚噜鮮好小五金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