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顯豁之辭。《穀梁傳·隱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辭也,或外辭也。” 锺文烝 補注:“‘有’之疑為内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為外辭,其辭較著。”
(2).對外的言詞。《禮記·曲禮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唐 孔穎達 疏:“是在内從内辭,在外從外辭。”
“外辭”是古代漢語中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出處與例證
内外辭對比
使用場景
總結 “外辭”兼具“顯豁表達”與“對外言辭”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其概念反映了古代漢語對語言場合與表達方式的精細區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十三經注疏》中《穀梁傳》《禮記》相關篇章。
《外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對外語言或外文文本表達的一種辭章方式。它是指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使用外語或外文的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等内容。
《外辭》由兩個部首組成:外(wài)和辭(cí)。
外(wài)是一個漢字部首,包含五個筆畫。
辭(cí)是一個漢字部首,包含八個筆畫。
《外辭》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産生,并在漢字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它是由中國人根據外國語言的語音和語法規律,創造出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
《外辭》的繁體字為「外辭」。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雖然《外辭》作為一個辭章方式,沒有固定的字形,但在古代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他通過《外辭》的方式,與西方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2. 我們需要學習更多的《外辭》,以提升我們的外語交流能力。
組詞:外辭書、外辭講座、外辭研究、外辭表達。
近義詞:翻譯、翻譯表達。
反義詞:本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