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綠色的枝莖。 唐 皮日休 《公齋四詠·小桂》:“稜層立翠節,偃騫樛青螭。” 元 虞集 《仁壽寺僧報更生佛祠前生瑞竹有懷故園》詩之一:“蒼筤獨出千叢裡,翠節駢生數尺餘。”
(2).飾以翠羽的符節。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觀宴将士》詩之一:“幾時來翠節,特地引紅妝。” 宋 晏幾道 《蝶戀花》詞:“翠節紅旌,晚過銀河路。” 清 吳偉業 《清風使節圖》詩:“非買玉環思適 鄭 ,暫時翠節解司兵。”
翠節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意象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竹節意象 指綠竹的竹節,常見于古典文學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例如《洛陽伽藍記》載「竹柏蔭于層石,翠節萦于清池」,此處以翠節喻指青翠竹節在水中的倒影,構成動靜相宜的畫面。
二、符節意象 特指古代使臣手持的綠色信物,象征皇權委派。《周禮·地官》記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其中翠節作為身份憑證,多用于外交場合或傳達政令,體現古代行政制度的等級标識。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被收錄為多義項詞彙,其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從具象到抽象的構詞特點。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類為文學性詞彙,建議在詩文創作中使用以增強畫面感。
“翠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植物青翠的莖或節,常用于描繪竹、桂等植物的形态。例如:
古代儀仗或信物,常用翠鳥羽毛裝飾,象征權威。例如: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草木繁茂的成語”,但主流權威文獻(漢典、詩詞原典等)均未支持此說法,建議以古典文學中的實際用法為準。
凹凸花白馬暴犷飽經風霜本邦表疏弊車羸馬弊人參苓曹吏曾幾何時呈樣懲刈出出律律從父待臘彈盤東宛鈍弊腹心之疾幹啼濕哭國太函方漢族候诇葭灰嬌騃驕侈籍年卡口刊人況乃枯陋狼狽不堪連疊烈操曆階領異标新露見輪訓埋單謀克納鞋牛尾狸胮脹蟠聯竊赀三年不窺園賞鐘疏隽説古四衢談叙天至通巢穨年塗林微種謝德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