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船的桅杆。 唐 李端 《古别離》詩之一:“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
“海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海樯”指海船的桅杆,是古代詩詞中用于描述船舶的意象。例如唐代詩人李端在《古别離》中寫道:“天晴見海樯,月落聞津鼓”,通過桅杆與鼓聲的對比,描繪出離别場景的遼闊與孤寂。
字義分解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船舶桅杆”,常與航海、離别等主題結合,體現古人對海洋的觀察與情感寄托。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來源的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權威平台。
《海樯》是由海洋和樯杆兩個詞組成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船上的旗杆。
《海樯》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海”字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它在這個詞中攜帶的音義主要是海洋的意思,筆畫數為三畫;而“樯”字的部首是“木”(木頭),它在這個詞中攜帶的音義主要是樯杆的意思,筆畫數為十二畫。
《海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舟”(zhōu)和“橫”(héng),以及“青樯白月夜”的詩句。在繁體中,字形稍有不同,具體為「海檣」。
在古時候,漢字《海樯》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特别是在楷書和隸書中,字形可能會稍微有所調整和變化,但整體上的含義和寫法與現代相似。
1. 船隻在風中高挂着海樯,迎接着遠方的航行。
2. 那艘船的海樯上挂着一面鮮豔的國旗,引人注目。
3. 海樯上的旗幟獵獵飄揚,象征着船隻的榮耀和旅途的開啟。
組詞:海樯塔、海樯杆、船樯等。
近義詞:旗杆、旗杆松等。
反義詞:海釘(沒有杆的旗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