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在君之側袒出正服、裼衣、皮衣的左袖而露出中衣。是一種違禮的不敬之舉。《左傳·哀公十七年》:“大子請使 良夫 。 良夫 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 杜預 注:“食而熱,故偏袒,亦不敬。” 孔穎達 疏:“在君之所,於法唯有露裼衣耳,無露裘之時。今 良夫 為食熱之故,偏袒其裘,則并裘亦袒,是不敬也……三罪:紫衣、袒裘、帶劍。”
“袒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禮儀規範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袒裘指在君主或尊長面前,将正服、裼衣(内衣)及皮衣的左袖解開,露出中衣的行為。這種行為被視為嚴重的違禮之舉,表達了對尊者的不敬。
“袒裘”反映了古代嚴格的服飾禮儀制度,強調尊卑秩序與行為規範。類似行為如“紫衣”(僭越服色)、“帶劍”(冒犯君主安全)均屬違禮,共同構成對權威的挑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原文或古代禮制研究文獻。
《袒裘》指的是剝去外衣,使自己赤身裸體的意思。在古代,《袒裘》也用來形容打開衣襟或解開上衣,露出内衣的動作。
《袒裘》的部首是“衣”和“裘”,其中“衣”部為衣服的意思,而“裘”部是指皮革制成的衣物。該字共有15畫。
《袒裘》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中:“乾行【《彖傳》:“乾道袒而德不隱。”】,成者乃國之袒裘。”意思是說國家的德行是需要袒發展的,需要展示出來。
在繁體字中,《袒裘》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袒裘》用字較為古樸,沒有簡化。具體寫法為:
袒:衣字旁加上“番”字旁,下面再加上“廣”字旁。
裘:衣字旁加上“求”字旁。
1. 他在夏天的炎熱中,袒裘而站,十分酷熱。
2. 在中國古代的遼闊草原上,袒裘騎馬的*********牧民們風馳電掣般地奔馳。
1. 袒胸露背:意指解開上衣或衣襟,将胸部和背部暴露出來。
2. 袒腹裸體:指全身赤裸,隻穿内褲或沒有任何衣物。
3. 袒臂揮汗:形容勞動或運動時,揮汗如雨,袒露雙臂。
1. 裸露:表示暴露出來,沒有遮蓋。
2. 裸體:指身體裸露,沒有穿衣物。
1. 包裹:指用衣物或其他材料包裹覆蓋。
2. 遮掩:表示隱藏,不讓外界看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