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烽的意思、傳烽的詳細解釋
傳烽的解釋
點燃烽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 宋 蘇轼 《登州召還議水軍狀》:“自國朝以來常屯重兵,教習水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 明 陳子龍 《出自薊州門行》:“傳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樓。” 清 鮑鉁 《範文貞公祠》詩:“當年 閩 海見傳烽,犀兕空多棄甲重。” 康有為 《登萬裡長城》詩:“清時堡堠傳烽靜,出塞山川作勢雄。” 王國維 《觀堂集林·敦煌漢簡跋十三》:“古者傳烽以多少為識,如《墨子·號令》、《雜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敵之遠近者也。”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烽的解釋 烽 ē 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烽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争或戰亂)。烽煙。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戰鼓,指戰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傳烽”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用于傳遞敵情的一種警報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傳烽指通過點燃烽火,沿烽火台逐站傳遞敵情信號。白天以煙霧(稱為“烽”)示警,夜間則改用火光(稱為“燧”)。
-
曆史背景與操作方式
在古代戰争中,烽火台通常建于高處,相鄰烽火台間距約數裡。一旦發現敵軍入侵,首站點燃烽火,後續站點依次接力傳遞,使信息快速覆蓋整個防線。例如,宋代蘇轼在《登州召還議水軍狀》中提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說明其用于日常軍事聯絡。
-
文學引用與象征意義
該詞在詩詞中常被用來渲染戰争氛圍,如明代陳子龍的詩句“傳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樓”,以及清代鮑鉁的“當年閩海見傳烽”,均以“傳烽”暗喻戰事緊急。
注意:部分低權威網頁(如、4)僅提供簡略解釋,建議結合曆史文獻(如、5-8)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傳”字的意思是傳遞、傳播,而“烽”字的意思是烽火、煙火。總體來看,這個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傳達戰争的信號或消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傳”字的部首是“亻”,有12畫;
- “烽”字的部首是“火”,有11畫。
《傳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時期。在戰場上,為了及時傳遞指令或消息,人們常使用烽煙來進行信號傳遞,以便與士兵溝通或者向前方************的指揮員傳達信息。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戰場上的緊急情況。
在繁體字中,“傳”字的寫法為「傳」,而“烽”字的寫法為「烽」,兩個字的形态與簡體字相似。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傳烽》這個詞的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
一些《傳烽》的例句包括:
1. 他們利用烽火傳遞戰略信息。
2. 烽火山上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夜。
與《傳烽》相關的其他詞語包括:
- 組詞:傳烽火、傳遞、傳播;
- 近義詞:烽火傳信、烽火争輝;
- 反義詞:傳和諧、傳和平。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