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道的意思、盜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道的解釋

《莊子·胠箧》:“ 跖 之徒問於 跖 曰:‘盜亦有道乎?’ 跖 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後以“盜道”指盜賊的手段、方法和道德。 南朝 陳 姚最 《續畫品·焦寶願》:“旁求造請,事均盜道之法;殫極斲輪,遂至兼採之勤。” 唐 韓偓 《八月六日作》詩之二:“圖霸未能知盜道,飾非唯欲害仁人。” 明 劉基 《郁離子·蛇蠍》:“ 盜犨 以如芒之鉤係八尺之絲,鉤牛舌而牽之,宵夜而牛隨之行,莫之違也,故世之善盜牛者稱 犨 焉。 郁離子 曰:‘是所謂盜道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盜道”一詞源于《莊子·胠箧》中的典故,指盜賊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胠箧》,記載盜跖(古代傳說中的大盜)的門徒問他:“盜亦有道乎?”盜跖提出盜賊需具備五項準則:

    • 聖:能推測屋内財物藏處;
    • 勇:行動時率先進入;
    • 義:撤退時最後離開;
    • 知:判斷行動可行性;
    • 仁:分贓公平。
      若不具備這些條件,則無法成為“大盜”。
  2. 詞義内涵
    “盜道”包含兩層含義:

    • 行為手段:指盜賊實施盜竊的具體方法,如觀察、分工、撤退策略等;
    • 道德規範:強調盜賊群體内部約定俗成的“仁義”準則,體現古代對“道”的辯證思考。
  3. 曆史引用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南朝姚最《續畫品》用“盜道之法”比喻學習技藝的旁門途徑,唐代韓偓詩作亦借用此典諷刺僞善。

  4. 現代用法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中,借以批判表面遵守道德卻實際違背公義的行為,或形容某些領域潛藏的灰色規則。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哲學讨論,可參考《莊子》原典及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盜道這個詞的意思:指的是盜竊行為或者指盜賊行徑。 拆分部首和筆畫:盜道這個詞的部首是皿和辶,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盜道這個詞來自于中國漢字文化,是由古時候形成并衍生出來的一個詞彙。 繁體:盜道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盜道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他被發現在晚上偷偷溜進了盜道。 組詞:盜賊、盜竊、盜走等。 近義詞:盜竊、偷竊、搶劫等。 反義詞:正道、守法、守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