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呂向 注:“七相:謂 車千秋 、 黃霸 、 王商 、 王嘉 、 韋賢 、 平當 、 魏相 。五公: 張湯 、 蕭望之 、 馮奉世 、 史丹 、 張安世 。公侯、禦史大夫、将軍,通稱為公。”所舉皆 漢 代公卿,後泛指衆多的文武大臣。《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 齊 諸 田 , 楚屈景 ,皆右姓也。其後進拔豪英,論而録之,蓋七相五公之所由興也。”
“七相五公”是一個源自漢代的曆史典故,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該成語原指漢代七位宰相和五位公侯,後泛指衆多位高權重的文武大臣。其核心含義強調顯赫的官宦群體或高層統治階層。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七種儀态與五種公德”,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主流考據仍以漢代人物典故為準。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如描述權貴雲集的場景:“京城之内,七相五公皆聚于此。”(仿《西都賦》風格)
《七相五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的舉止态度七情五性都很正直,為人公正無私。
《七相五公》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七、相、五、公。
部首分别是:七的部首是一,相的部首是目,五的部首是五,公的部首是主。
筆畫數分别是:七有二畫,相有十畫,五有四畫,公有四畫。
《七相五公》這個成語出自《論語·鄉黨》:“《商丘問答》笃信黃帝、齊物論、七相五公,四大尺二聖人。”
在繁體字中,七寫作「柒」,相不變,五寫作「伍」,公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七的古字形是「㐅」,相的古字形是「目」,五的古字形是「伍」,公的古字形是「工」。
他的舉止七相五公,深受大家的尊敬。
與《七相五公》相關的組詞有:形相、相貌、七情六欲等。
近義詞:形象好、德高望重、品行端正。
反義詞:行為失當、品行不端、不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