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疆域的南北界限。《新唐書·天文志一》:“ 一行 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故《星傳》謂北戒為 胡 門,南戒為 越 門。”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四七:“踏徧 中華 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 陳世宜 《遊雙清别墅即事一首索中壘和》:“行行心跡雙清地,莽莽河山兩戒思。”
(2).借指兩戒之内的全境。 清 曾國藩 《母弟溫甫哀詞》:“豈謂一蹶,震驚兩戒。”
(3).謂分成不相統屬的兩部分。 嚴複 《原強》:“而南北雖屬一君,彼是居然兩戒。”
“兩戒”的漢語詞典釋義
“兩戒”是中國古代地理與天文分野學說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劃分華夏疆域的兩條天然地理界限。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源自《說文解字》:“戒,警也。從廾持戈,以戒不虞。”本義為警戒、界限,引申為地理分界。
指代兩條具有象征意義的分界線,即“北戒”與“南戒”(或稱“内戒”“外戒”)。
“兩戒”體系首見于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提出的“山河兩戒說”:
自積石山經終南山至遼東,為農耕文明與遊牧部落的分野,亦稱“北紀”。
自岷山經衡山至福建,劃分華夏核心區與南方百越之地,亦稱“南紀”。
這一學說将地理界限與星象對應,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
宋代《新唐書·天文志》載:“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指兩條山脈構成國家疆域骨架。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以“兩戒”論證邊防戰略,如稱“北戒主防胡,南戒主制蠻” 。
釋“戒”為“界也”,奠定地理分界義。
詳述“兩戒”山脈走向與軍事意義。
系統分析“山河兩戒”學說的曆史演變(第3章第2節)。
“兩戒”濃縮了古代中國對疆域秩序的認知,既是地理标識,更是文化邊界,其說雖含星象附會,卻深刻影響了曆代輿地觀與邊防思想。
“兩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和出處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得出:
半垓半自動報當抱疚不羁之民不胥時采蘭子才吏差誤楚邱蹈火赴湯刁賴掉文低密地竈犢木子敦舊二十八次反本還原反饋藩王封寵風射敷對甘居人後官蝦蟇好事多悭黑鈣土回徨绛台漿胎殲一警百家室境阈金麥濟危舉顯哭秋風羸老良窳亮直連諱列邦禮樂樓道露紅煙綠昧薆甓社珠遣發諐殃青孱侵擾羣鹿商皓斯高松扇貪命讨海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