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成公九年》:“《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後用“麻蒯”指用次等或下等衣料做的衣物。《淮南子·說林訓》:“有榮華者必有憔悴,有羅紈者必有麻蒯。”
“麻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成公九年》引用的詩句:“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句中“絲”“麻”代表優質紡織材料,而“菅”“蒯”是較粗糙的植物纖維,暗示即使有更好的材料,也不應完全舍棄次等資源。
本義與引申義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比喻性表達,強調不因追求優質而完全舍棄普通之物,體現節儉或務實的态度。例如:“衣麻蒯之服,行質樸之風。”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解析古文或研究傳統紡織文化時可能涉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
《麻蒯》是一個特定的詞彙,指的是麻布帳篷。通常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将士們攜帶的帳篷。
《麻蒯》一詞的拆分部首為 “艹”和“屮”,分别代表草類植物和草的葉子。
它的總共的筆畫是20畫。
《麻蒯》一詞源于古代經卷《周禮》中的記載。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并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代,字的形狀和現在略有不同。以《字形編》為例,其形狀如下:
麻:麻字字形先在“右”關鍵部件,“呂”之間的插入“艹”偏旁後,再寫“麻”字
蒯:蒯字字形上寫“艹”下寫“屯”形似蒯的下部分。
1. 部隊在野外行軍時攜帶着麻蒯,給士兵們提供了簡單的遮陽和臨時休息的場所。
2. 古代将領常常帶着麻蒯,以應對戰争中的各種惡劣環境。
麻衣、細麻、麻田、蒯、蒯草、蒯大豆
麻帳、麻室、麻幕
豪華帳篷、精緻帳篷、華麗帳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