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蟁睫”。蚊蟲的眼睫毛。比喻極小的處所。《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東海有蟲,巢於蟁睫,再乳再飛,而蟁不為驚。” 晉 張華 《鹪鹩賦》:“鷦螟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 宋 周孚 《贈蕭光祖》詩:“田園一蚊睫,書卷百牛腰。”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則陽》篇雲:‘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相與争地而戰。’此與《列子》所謂‘焦螟羣飛而集於蟁睫’者,大旨相符。”
“蚊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極其微小的事物或空間,源自對蚊子睫毛的誇張想象。以下是詳細解析:
“蚊睫”由“蚊子的睫毛”組成,字面指蚊蟲眼部的細毛。由于蚊蟲體型極小,其睫毛更是肉眼難辨,因此該成語被引申為形容事物微小到極緻,可指物體、聲音、力量等方面的細微特征。
類似成語有“秋毫之末”“滄海一粟”等,但“蚊睫”更側重空間的微縮感,而“蚊翼”(蚊子翅膀)則多用于比喻事物脆弱易逝。
“蚊睫”通過具象化的生物特征,生動傳達了漢語中對“微小”概念的獨特認知,兼具文學美感與哲理性。其用法常見于古典文獻及修辭性較強的現代文本中。
"蚊睫"(wén jié)是一個中文詞語,形容一個人眼睛的睫毛長而細小,像蚊尾一樣。
根據《康熙字典》,"蚊"字的部首是蟲字旁,"睫"字的部首是目字旁。"蚊"字的總筆畫數為8,"睫"字的總筆畫數為13。
"蚊睫"一詞來源于《莊子》的《秋水》篇,原文為:"夫蚊蚋之子,引肚之羞"。"蚊睫"這個詞是後世的人所創造出來的,用來形容眼睫毛長而細小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蚊"字和"睫"字的寫法都保持不變。
古時候,"蚊睫"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些不同。對于"蚊"字,古時候的寫法中常将"蟲"字旁寫作"虍"字旁,即由三個短橫構成一個虎頭的形狀。對于"睫"字,有時也将"目"字旁寫作"罒"字旁。
1. 她的蚊睫纖長,如同蚊尾一般細小。 2. 小貓的眼睛上長滿了蚊睫,顯得十分可愛。
組詞:蚊蟲、睫毛 近義詞:蚊翅(形容眉毛長而曲折) 反義詞:豪目(形容眼睛大而有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