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禱辭的意思、禱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禱辭的解釋

禱文。 漢 王充 《論衡·感虛》:“傳書言 湯 遭七年旱,以身禱於 桑林 ,自責以六過,天乃雨。或言五年。禱辭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禱辭是漢語中記錄宗教祭祀活動的專用文體,其釋義可從以下五方面展開:

  1. 詞源構成 "禱"字本義為向神明祝告求福,《說文解字》釋為"告事求福也",甲骨文字形呈現跪拜祝告之态。"辭"指特定場合的程式化文辭,二字組合形成具有儀式性的宗教語言載體。《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禱告神靈的祝文"。

  2. 文體結構 包含韻文與散文兩種形态:

  1. 社會功能 承擔着三重文化使命: ① 溝通人神的媒介(《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 ② 規範倫理的載體(《論語·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 ③ 凝聚族群的儀式(楚辭《九歌》保留楚地祭祀禱辭)

  2. 曆史演變 甲骨文現存最早禱辭實物,商代多刻于龜甲獸骨。漢代《郊祀歌》确立官方祭祀文體範式,唐宋時期受佛教願文影響産生變體,明清地方志中保存大量民間禱辭。

  3. 現代應用 當代宗教儀式中仍存續,如佛教早晚課誦、道教齋醮科儀。在文學創作領域,莫言《檀香刑》等作品通過藝術化禱辭展現傳統文化肌理。

網絡擴展解釋

“禱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ǎo cí,指用于祈禱或祭祀時表達願望、懇求或感恩的特定文辭。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含義
    禱辭是宗教或祭祀活動中向神靈、祖先等表達訴求的正式言辭,包含祈求、感恩、忏悔等内容。例如,商湯在旱災時向天禱告的“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論衡·感虛》),即經典禱辭。

  2. 功能與形式
    禱辭可以是口頭誦讀的短句,也可以是書面化的固定文本。現代用法中,如台灣都蘭部落長老在儀式中頌念禱辭,祈求豐收()。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古代文獻中的記載
    漢代王充《論衡·感虛》記錄了商湯因七年大旱,以自身為祭品向桑林之神禱告的典故,其禱辭強調“萬夫有罪,在餘一人”,體現古代“代民受過”的仁政思想()。

  2. 宗教與民俗應用
    在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中,禱辭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酥油燈前的誦經、祭祀時的祈福文等()。


三、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1. 與“禱詞”的異同
    “禱辭”與“禱詞”常被混用,但“禱詞”更偏向口語化、個人化的祈禱語句,而“禱辭”多指規範化的正式文辭(、)。

  2. 其他相關詞彙

    • 祝文:用于慶典或祭祀的吉祥文辭。
    • 祭文:追思逝者或祭祀祖先的專用文體。

四、現代延伸意義

當代語境中,禱辭可象征對某種信念或願望的強烈表達。例如,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借小說人物之口說:“任何禱辭都不外是這樣的意思:‘請使二乘二不等于四吧’”,暗喻對現實困境的無奈與祈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金之士筆宣博聞彊識不脩塵面吃勘沖飙淳則啜狗尾東堂策惇史多聞強記法國國立行政學校伏念脯鮝概數高自位置狗皮膏孤障汗挂漢統橫堵懷猜懷樹活死人甲曆講蒐嘉選集運句栉字比快步流星匡制理道掠人之美買笑錢甯為雞口,毋為牛後瓶子丕休潑天哄千秋之後穹官曲巧掃興撒撒盛日使能收岩耍孩兒摅光絲料榻凳同利望表知裡兦聊威風祥麟危露烏頭暈希颩胡都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