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甲曆的意思、甲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甲曆的解釋

見“ 甲曆 ”。


亦作“ 甲歷 ”。1.用甲子記載歲時的日曆。 唐 陸贽 《貞元改元大赦制》:“凡為擇人,其在精覈……所司依資叙注拟,便於甲曆之内,具标舉主名銜,仍牒報禦史臺。” 宋 王應麟 《玉海·曆法》:“外紀 伏羲 紀陽氣之初為律法,建五氣,立五常,定五行有甲曆五運。《古三墳》: 伏羲氏 木王月命臣 龍潛氏 作甲曆。”

(2).泛指歲時。 宋 呂南公 《有懷溪齋奉寄微之》詩:“身名不分輕如夢,甲歷誰令過若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甲曆是古代漢語中指官方檔案或科舉考試記錄的專業術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詞源與基礎釋義 "甲"在古漢語中具有"首位""重要"的引申義,如《說文解字》釋為"東方之孟,陽氣萌動",《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可表"等級序列之首"。"曆"則源于甲骨文"秝"字,本指禾苗排列,後引申為時序記錄。二者合稱最早見于唐代科舉檔案,《新唐書·選舉志》明确記載進士科需"歲終,總名于尚書省,謂之甲曆"。

二、曆史沿革與制度形态

  1. 科舉檔案體系:唐代吏部設有甲庫,專職保管"甲曆",《唐六典》載其内容包括"铨拟之籍,官吏名簿"。宋代《宋史·職官志》記載甲曆擴展至"文武官員告身、考課、勳賞"等二十餘類官方文書。
  2. 特殊形制特征:敦煌出土文獻S.11287號文書顯示,唐代甲曆使用黃麻紙書寫,裝幀為卷軸式,騎縫處加蓋"尚書吏部告身之印",這與《通典·選舉典》"凡制敕施行為案,皆留其副藏于甲庫"的記載相符。

三、文獻例證與演變 《全唐文》卷四六八陸贽奏議稱:"凡奏拟官爵,皆須檢勘甲曆",印證其作為官員任免依據的功能。明清時期逐漸改稱"黃冊",《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天下賦役黃冊,戶部進呈,藏于後湖",顯示檔案管理制度的發展脈絡。

該詞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7冊第1234頁、《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頁等權威辭書,以及《新唐書》《唐六典》等原始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甲曆”是古代中國曆法系統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以天幹地支組合(甲子)記載時間的曆法系統,既特指具體曆法形式,也泛指歲時更疊。作為成語使用時,常比喻時間流逝,如宋人呂南公詩句“甲歷誰令過若流”便以此感歎光陰飛逝。

二、曆法結構

  1. 幹支體系:由十天幹(甲、乙、丙...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亥)循環組合,形成六十甲子周期。
  2. 月令系統:根據《爾雅》記載,月份有特殊稱謂:
    • 月陽(天幹對應):如甲月稱“畢”,乙月稱“橘”
    • 月名(地支對應):正月為“娵”,二月為“如”,三月為“寎”

三、曆史溯源

  1. 起始年份:傳統說法認為始于黃帝時期(公元前2637年),但不同文獻記載存在差異。
  2. 演變脈絡:在《周禮》中已有十日、十二辰的記載,漢代《太初曆》完善了幹支紀年體系,唐代陸贽《貞元改元大赦制》等公文仍沿用甲曆記錄時間。

四、文化應用

需注意不同文獻對“甲曆”别稱的記載差異,如提到“上元曆”“太初曆”等别稱,但此類說法需結合專業曆法研究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敗類版權頁八師不解之仇參請茶皷乘橋楚驿登閑耑管放哨風言俏語浮想聯翩服秩告祢更自弓箭步國之幹城好客好運花緞還元大品胡盧降錫奸鹽赳赳武夫戟指嚼舌匡嶺潰裂六弦琴鹿竹牧靡腦袋瓜旁行書泡貨偏偏平封前刀兒前年傾家青泥坂清湯屈沱融晴如律令沈灰神色張皇時花侍子刷涕書闆鉥心刳形團書推服推治脫籠衛生站我躬午季霧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