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正制約。《晉書·慕容盛載記》:“ 伊尹 處人臣之位,不能匡制其君,恐 成湯 之道墜而莫就,是以居之 桐宮 ,與小人從事,使知稼穡之艱難,然後返之天位,此其忠也。”
“匡制”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uāng zhì,其核心含義為匡正制約,指通過糾正、規範來實現對事物的約束或調整。
詞義解析
曆史用例
該詞可見于《晉書·慕容盛載記》,文中提到伊尹作為臣子“不能匡制其君”,需通過輔佐君主學習農耕之艱,最終使其歸位,體現“匡制”在政治倫理中的應用。
現代語境
多用于描述對錯誤或偏差的糾正,或對制度、行為的規範,如“匡制社會風氣”“匡制權力濫用”。
“匡制”兼具“糾正”與“約束”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和現代規範性表述中,強調通過積極幹預實現平衡或修正。
匡制(kuāng zhì)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糾正、整頓制度或法規。它可以用來表示對于制度或法規進行修正或調整,使其更加完善和適應現實需要。
匡制的拆分部首是匚(fāng)和制(zhì),其中匚為左邊部首,表示匡字的大體結構,制為右邊部首,表示字義。
拆分後的筆畫數目為6畫,分别為:匚(2畫)+ 刀(1畫)+ 廠(2畫)+ 㐅(1畫)。
匡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匡制的寫法為「匡製」,其中製為古代對制的異體字。
在古代,匡制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可以使用「匡治」來表示糾正和整頓制度,或者使用「匡定」來表示修正和确立制度。這些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獻中都有所體現。
1. 政府決定對法規進行匡制,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2. 經過匡制後,公司的管理制度變得更加科學和規範。
匡正、匡扶、制度、制定
改革、調整、修正
遵循、保持、維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