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惇史的意思、惇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惇史的解釋

有德行之人的言行記錄。《禮記·内則》:“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 孔穎達 疏:“言老人有善德行則紀録之,使衆人法則,為惇厚之史。”《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乞言納誨,著在惇史。” 唐 李德裕 《幽州紀聖功碑銘》:“聖上嘉其動而中禮,乃命宰臣採其元功,傳於惇史。”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六:“摒擋篋箱留諫草,欲令惇史記 唐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惇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古籍記載及權威辭書解釋三個維度闡釋:

一、字義溯源

“惇”本義為敦厚、笃實(《說文解字·心部》:“惇,厚也”);“史”指記事者或曆史記載(《說文解字·史部》:“史,記事者也”)。二字組合指忠實記錄德行善事的史官或文獻,強調記載内容的真實性與道德教化意義。

二、經典文獻釋義

  1. 《禮記·内則》

    首見“惇史”一詞:“凡養老……惇史立誠。” 鄭玄注:“惇史,掌養老之史,記老人之言,取其惇厚也。” 此指古代記錄長者嘉言懿行的史官,體現對道德典範的尊崇。

  2. 《康熙字典》

    引《周禮·春官》釋“惇史”為“厚德之史”,特指記載賢者德行的史冊,凸顯其勸善功能。

三、現代辭書定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惇史:古代稱有德行之人的言行記錄。” 引申為承載道德教化的曆史文獻(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2. 《辭源(修訂本)》

    釋為:“惇厚有德之人的言行記錄。古代史官所書,用以教化後世。”(商務印書館,2015)。

四、文化内涵總結

“惇史”不僅指古代史官職責,更承載以史育人的倫理傳統,強調通過真實記錄德性典範實現社會教化,體現中華文化“以史為鑒,明德惟馨”的精神内核。


參考來源:

  1. 《禮記正義》卷二十七,國學大師網《禮記》原文
  2. 《康熙字典·心部》,漢典網《康熙字典》條目
  3.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772頁,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4. 《辭源(第三版)》卯集,第201頁,商務印書館辭書出版目錄

網絡擴展解釋

“惇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記錄有德行之人的言行,主要用于表彰善行、樹立道德典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禮記·内則》
    記載古代養老制度時提到:“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

    • 意為:五帝時期奉養老人以保養身體為主,若老人有善言善行,則記錄下來形成“惇史”。
  2. 後世引用

    • 《三國志·魏志》用“惇史”表示對君主言行的記載(如“乞言納誨,著在惇史”)。
    • 唐代李德裕、清代錢謙益等文人也曾引用此詞,強調道德教化功能。

三、功能與意義


四、現代視角

如今“惇史”一詞已不常用,但可視為古代注重道德傳承的縮影,類似今天的“模範事迹記錄”或“道德檔案”。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主沙裡八表百計筆蹤刬穢吃屈大龜代籤膽練搗鼓到了東丹多謀善斷二徐枌梓郛郭灌流賀樓滑利花名冊賈胡吉旦揭破晶毳飯金明峻政肯構瀾清老窮麟台監貿貨摹畫目光如豆内太師能為鳥驚魚潰俳佪滂薄旁福攀橑破丢不答清浄秋懷求瑕熱惱善刀而藏屎虼蜋世氏手戳疏猛睃望貪擅梯階踢騰偷弛賢叔先笑後號消損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