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寧為鷄口,無為牛後 ”。
“甯為雞口,毋為牛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見于《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遊說韓宣惠王聯合抗秦時,用此語激勵韓國保持獨立:“臣聞鄙語曰:‘甯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若臣事于秦,無異于牛後之辱。”
比喻在人生選擇中,優先考慮自主權而非表面規模。例如:
該成語在明清小說中多次出現(如《東周列國志》),章炳麟等近代思想家也曾引用,成為中華文化中“獨立精神”的象征之一。
(如需查看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漢典網釋義)
甯為雞口,毋為牛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甯願做小事、小人物,也不願做大事、大人物。這句話表達了選擇安逸和低調的心态,強調甯願過着平凡自在的生活,不願承擔過多的責任和壓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甯(宀):宀是宇的上面部分,是屋頂的意思,甯字中的主音字部首。
為(丶):一個點,是一個最基本的部首,表示無意義的。
雞(鳥):鳥是飛禽的總稱,是松鼠腳的意思,雞字中的主音字部首。
口(亻):亻是人的左邊部分,表示人;它的變化範圍,如親人,倫理。
毋(毛):毛是一種不正式的部首,隻有毛字中用到了這個部首,此外再也沒有字,可以不寫。
牛(牜):牜與牛是一種部首,表示牛的意思,也擴展含義。
後(口):口字的一個變體,隻能做後字的部首,在除後字以外的字的第一筆出現。
來源和繁體:
《甯為雞口,毋為牛後》是出自《孟子·告子上》:“夫則者,人之官也。官無貴賤,當位則尊官,逮位則卑官。小人之官雖有重,君子之官雖有輕,當位則重官,逮位則賤官。大秉而小用,是謂敗德,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是謂木昏僚忘。彼且有牛犢善擣者也,欲以之為宰牛,指之以去心,琢其血脈,彼且不能為也。不若以彼之力,而小以濟于他物,雖曰為牛後,猶可得而食也。古之人,其耄如我者十世而乃獲死牛,今且有若是之勞者也,其羞固可以為官?”
這句成語在繁體字中為「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組成成分是一樣的。例如:“甯”字以前的寫法是「寧」,中間加個冬像的「邑」,表示莊園的邑,表示“甯靜”;“為”字以前的寫法是「為」,由「爲」組成,表示“做”或“成為”;“雞”字以前的寫法是「雞」,上面是妓女,下面是鳥,表示“早晨叫的禽鳥”;“口”字是在古代寫成「口」。
例句:
他甯為雞口,不願意成為牛後,選擇了一個安逸而平凡的生活。
組詞:
甯靜、甯願、甯肯、雞犬不甯、甯為小雁、前雞後牛。
近義詞:
甯願做小鳥、甯可為朝霞、甯可為雞、甯肯做綿羊。
反義詞:
宜折不宜彎、甯折不撓、甯死不屈、甯便宜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