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不修 ”。1.不修明;不整治。《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人事曠而不脩。”
2.不修繕。 漢 班彪 《北征賦》:“過 泥陽 而太息兮,悲祖廟之不脩。”
3.不學習;不講究。《漢書·高帝紀下》:“ 高祖 不脩文學,而性明達。”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公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節,見人無貴賤皆與飲酒。”
“不脩”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不修明;不整治
指政治、事務等缺乏治理或整頓。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提到“不脩其政德”,即批評統治者不修明政德。三國時期韋昭的《博弈論》中“人事曠而不脩”也指對人事疏于管理。
不修繕
多用于描述建築、器物等未得到維護。如漢代班彪《北征賦》中“悲祖廟之不脩”,表達對祖廟失修的歎息。
不學習;不講究
指對學問、禮儀或儀态缺乏重視。例如《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不脩文學”,說明其不注重學術修養;清代侯方域《司成公家傳》中“不修苛節”則形容為人隨和,不拘泥禮節。
“不脩”是“不修”的異寫形式,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政治、建築或修養)。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古籍。
《不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不修飾、不修整或不做整理的意思。
《不脩》是一個由部首“一”和“彳”組成的漢字。”一“是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彳“是這個字的下半部分。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不脩》是一個民間詞語,沒有明确的來源證據。繁體字形為“不修”。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不脩》的形狀稍有不同,那時候的寫法是将字的部分分開放置,上半部分代表“不”,下半部分代表“修”。
1. 女孩的長發自然散落在肩上,看起來很美,不需要額外的脩飾。
2. 這幅畫的呈現方式是不加任何修飾的,簡潔而自然,正好呼應了《不脩》的意境。
組詞:不脩道德、不脩養、不脩飾、不脩整。
近義詞:不整齊、不裝飾、不修飾、不打扮。
反義詞:脩飾、整理、打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