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頭暈的意思、烏頭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頭暈的解釋

暈厥。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今通謂暴厥無知為殟死……烏殟,欲死也,今人猶雲烏頭暈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烏頭暈”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在閩南語、潮汕話及台灣閩南語中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頭部感到昏沉、眩暈或意識模糊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烏”在閩南語中可表“昏暗”或“混沌”,“頭暈”即頭部暈眩。合指因身體不適、疲勞、中暑或醉酒等導緻的頭部昏沉感,類似普通話的“頭暈目眩”。

  2. 引申義:

    可形容人因外界刺激(如高溫、噪音)或情緒波動(如焦慮、震驚)而思維混亂、反應遲鈍的狀态。

    例: “聽到這消息,伊一時烏頭暈,講毋出話。”(聽到這消息,他一時發懵,說不出話。)


二、使用場景與例句

  1. 生理不適:

    “今仔日天氣真熱,行兩步路就烏頭暈。”(今天天氣很熱,走兩步就頭暈。)

    ——描述中暑或體力不支時的身體反應。

  2. 心理沖擊:

    “看着賬單的數字,伊當場烏頭暈。”(看到賬單數字,他當場懵了。)

    ——表達因突發狀況産生的精神恍惚。

  3. 醉酒狀态:

    “伊啉兩杯酒就烏頭暈,倒咧沙發頂。”(他喝兩杯酒就暈了,倒在沙發上。)

    ——指酒精作用下的意識模糊。


三、權威來源與學術依據

  1.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2002):

    收錄“烏頭暈”為閩語特色詞,釋義為“頭暈、發昏”,标注使用區域為福建、台灣、廣東潮汕地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明确詞條“烏頭暈”(oo-thâu-hun),解釋為“頭部暈眩或神志不清”,并标注同義詞為“頭昏”(thâu-hun)。

    來源:台灣“教育部”學術網絡資源(可公開查詢)。

  3. 《閩南方言大詞典》(2006):

    指出該詞在閩南語中兼具生理與心理描述功能,常見于口語表達。

    來源:福建人民出版社,方言學者周長楫主編。


四、相關詞彙對比


五、地域文化背景

該詞根植于閩南語區的生活經驗,尤其常見于描述濕熱氣候引發的身體不適(如夏季中暑),或突遇變故時的心理反應,反映了方言對細微身心狀态的精準捕捉。


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李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台灣“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絡版(公開資源)。
  3. 《閩南方言大詞典》,周長楫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網絡擴展解釋

“烏頭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暈厥或短暫失去知覺的狀态,也可引申為形容頭腦昏沉、思維不清晰的情況。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1. 植物關聯:
    源于“烏頭”(一種有毒植物),其毒性可能導緻頭暈、惡心等中毒症狀,後借喻為思維混沌的狀态。

  2.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通謂暴厥無知為殟死……烏殟,欲死也,今人猶雲烏頭暈矣。”
    此處“烏殟”與“烏頭暈”互通,均指突然暈厥的現象。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章炳麟的《新方言》及相關方言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沒命軍兵難冰炭不同器蔔年镵斧差排癡兒女道途度假村鈍丞恩星凡鄙反常膨脹防猜擱案宮帷光年管送的貴富過餘海鬼皓質奸諜見訪較約金翅擘海經據經蓺緊身衣劇言苦句款眷林坰理繹蠻落撚挑盤礴鳑頭平複锲臂契闊七事八事泉帖絨絨山浦攝化射獵食職壽數束刍四選縮舌填倉日鐵菱通驗無迹無迺詳延憸柔消壞下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