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代的一種稅制。《元史·食貨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絲料,曰包銀。其法各驗其戶之上下而科焉。絲料之法, 太宗 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戶出絲一斤,并隨路絲線、顔色輸于官;五戶出絲一斤,并隨路絲線、顔色輸于本位。”
“絲料”是元代針對漢民征收的一種戶稅制度,主要分為兩部分:
定義與構成
征收背景與時間
曆史意義
需注意,“絲料”在現代漢語中偶見其他用法(如工業材料),但核心含義仍指向元代稅制。更多細節可參考《元史·食貨志》等史料。
絲料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由絲綢制成的面料或紡織品。它通常指的是質地輕盈、柔軟舒適的絲綢面料。
絲料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絲(絲綢)和料(指紡織品)。絲的部首是細部,而料的部首是鬥部。按照筆畫計算,絲料一共包含了10個筆畫。
絲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方言》一書中,意為絲綢制成的衣料。在繁體字中,絲料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絲料的字形稍有差異,絲字通常是由左右兩個絲字組成,表示纖細之意;料字則多出一個木字旁,表示與木材有關的紡織品。
1. 她穿着一件精緻的絲料旗袍,顯得高雅而端莊。
2. 這幅畫用絲料繡制而成,色彩豔麗,富有立體感。
絲綢、絲綢袍、絲綢圍巾、絲綢制品。
綢緞、绡紡、緞綢。
棉布、麻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