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代的一種稅制。《元史·食貨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絲料,曰包銀。其法各驗其戶之上下而科焉。絲料之法, 太宗 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戶出絲一斤,并隨路絲線、顔色輸于官;五戶出絲一斤,并隨路絲線、顔色輸于本位。”
"絲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語義指向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構詞語素與曆史語境進行分析。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體系來看:
一、基礎詞義 "絲"指蠶絲或類似纖維物質,"料"表示物質材料,組合後特指以天然絲或人造絲為原料的紡織材料,如《天工開物》記載的"絲料精粗有别,皆由缫煮之功"(中國紡織出版社古籍部, 2019)。
二、曆史賦稅術語 元代經濟史中,"絲料"作為特殊稅目出現。《元史·食貨志》載"科差之法,絲料、包銀分納",指以生絲實物繳納的戶稅(中華書局曆史文獻庫)。該用法在《中國賦稅史》中列為專有名詞。
三、工藝美術範疇 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獻顯示,清宮造辦處檔案常用"絲料"指代刺繡用線材,按《絲繡筆記》分類包含"絨絲、劈絲、撚絲"等工藝形态(故宮出版社, 2020)。
四、現代紡織術語 現行國家标準GB/T 15551-2020《桑蠶絲織物》中,"絲料"泛指含絲量≥50%的混紡原料,包含天然絲、絹絲、䌷絲等品類(中國标準信息服務網)。
“絲料”是元代針對漢民征收的一種戶稅制度,主要分為兩部分:
定義與構成
征收背景與時間
曆史意義
需注意,“絲料”在現代漢語中偶見其他用法(如工業材料),但核心含義仍指向元代稅制。更多細節可參考《元史·食貨志》等史料。
保保辯口利舌擯絶不鮮采币策杖澄漿泥尺闆螭魚愁感麤拙盜憎主人電氣石二鴻公理館驿觀音兜海陉後年卉汩徽榮蠖屈螭盤節末驚飄趷塔靈場靈秀淋離龍漏輪當面對馬販子彌望默傳陌生粘聚凝戀怒特旁暢砰砰聲平行四邊形蒲陶酒跂立悫願任父塞馬神超沈渾侍役衰氣宿願宿雨餐風素妝渟潴望岫息心頑嚣霧集雲合無漏子物識消夏嚣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