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小兒發式。語出《詩·鄘風·柏舟》:“髧彼兩髦。” 宋 蘇轼 《将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夜來夢見小於菟,猶是髧髦垂兩耳。”
(2).小兒或幼時的代稱。 宋 曾鞏 《代皇子延安郡王謝表》:“欲善在身,忘髧髦之至弱。” 宋 陸遊 《社飲》詩:“起舞非無垂白伴,暮歸仍有髧髦扶。”
髧髦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彙,指古代兒童垂于額前的短發,也代指孩童時期或年幼之人。該詞由“髧”和“髦”兩部分構成:
字義解析
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描述少年垂發之貌。漢代經學家鄭玄注《禮記·内則》時提到“剪發為髧髦”,說明其與古代兒童成童禮相關。
文化内涵
髧髦不僅是發式名稱,更承載禮儀意義。據《儀禮》記載,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前需保留此發式,象征未成年的身份。唐宋詩詞中亦以“髧髦”指代年少時光,如陸遊詩句“總角回頭夢已非,髧髦渾似舊時垂”。
現代使用
當代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例如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引用“髧髦”考證先秦民俗。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釋名》《詩經》《禮記》《儀禮》《陸遊詩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髧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古時小兒發式
指孩童垂于額頭兩側的短發,語出《詩經·鄘風·柏舟》的“髧彼兩髦”。其中“髧”形容頭發下垂的樣子,“髦”即幼年時期的垂發。這種發式常見于文獻對孩童形象的描寫,如蘇轼詩雲:“夜來夢見小於菟,猶是髧髦垂兩耳”。
代指小兒或幼年時期
引申為對孩童或年少時的稱謂。例如陸遊《社飲》中“暮歸仍有髧髦扶”,即以“髧髦”指代攙扶自己的幼童。
“髧髦”兼具具體發式與象征幼年的雙重含義,是古典文學中體現年齡特征的典型詞彙。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詩經》及宋代文人作品。
榜童悲感闡教朝秀晨趨馳馬試劍創造環境傳言出相祠正東西南朔豆嘴兒拊背扼吭槁壤龜足滾壩郭泰碑銘橫逞劫劫虀臼精瘦金龠九盤鞫案拘絜可不道客僧克殺枯黯枯木龍吟臨顧淩翥龍骧虎視龍攢輪值貌像昧薆攮颡蓬茅鋪手峭澀親離衆叛瓊漿勸功群龍熱和散才三寸弓殺風景善罷幹休沙棗設譬俗字攤盆逃匿陶俑天道人事體靣窩裡朵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