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努力建功立業。《禮記·王制》:“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孔穎達 疏:“勸功,謂勉勵立功。”《漢書·朱博傳》:“故事:居部九歲舉為守相,其有異材功效著者輒登擢,秩卑而賞厚,鹹勸功樂進。” 顔師古 注:“勸功,自勸勉而立功也。”
“勸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勸功”由“勸”(勸告、勉勵)和“功”(功績、成就)組成,本義指通過勸誡或鼓勵他人努力奮鬥,以實現更大的功業。其核心意義在于強調激勵與行動的結合,既有對他人的推動,也包含自我勉勵的意味。
據傳,“勸功”起源于戰國時期樂羊子的故事。他因堅持學習終成大器,并鼓勵他人努力奮鬥,由此衍生出“勸功”一詞,成為激勵進取的典範。宋代詩詞(如司馬光、袁燮的作品)中也多次引用該詞,體現其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意義。
英文可譯為“encourage achievements”或“urge to strive for success”。現代語境中,該詞更多用于強調集體或個體的奮鬥精神,與“勵志”“勸勉”等詞義相近。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詩詞案例,可參考《禮記》《漢書》及宋代相關作品。
勸功是指勸勉、鼓勵人們為了完成某項任務而努力工作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勸的部首是力,共有7筆。
功的部首是力,共有5筆。
勸功在古代是寫給士人或官員的勸勉之辭。這個詞語首次出現在《左傳》、《封禅書》等古代文獻中。
勸功的繁體字為勸功。
在古代,勸的寫法多種多樣,有古篆字的形式,也有隸書的形式。功的寫法則較為固定,基本保持了現在的形态。
1. 希望你勸功,早日完成任務。
2. 我們應該互相勸功,共同進步。
勸導、勸告、勸慰、勸勉、勸說。
督促、鼓勵、激勵、激勸、勉勵。
責怪、批評、責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