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oil the fun] 破壞美麗的景物。比喻在歡快的場合使人掃興
不叫局也太殺風景。——《孽海花》
(2) 另見“煞風景”
謂行為有損風光景物,以俗傷雅,敗人興緻。 唐 李商隱 《雜纂》卷上:“殺風景:花間喝道,看花淚下,苔上鋪席,斫卻垂楊,花下曬裩,遊春重載,石筍繫馬,月下把火,妓筵説俗事,果園種菜,背山起樓,花架下養雞鴨。”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七:“ 王荊公 步月中山, 蔣頴叔 為發運使,過之,傳呼甚寵, 荊公 意不悅。 頴叔 喜談禪, 荊公 有詩雲:‘怪見傳呼殺風景,不知禪客夜相投。’”《孽海花》第七回:“ 勝芝 道:‘不叫局也太殺風景。’” 魯迅 《書信集·緻山本初枝》:“ 龍華 的桃花雖已開,但警備司令部占據了那裡,大殺風景,遊人似乎也少了。”
“殺風景”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在歡快或美好的場合中,突然出現破壞氣氛、令人掃興的事物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含貶義。
適用場景:常見于社交、聚會、慶典等場合,強調對氛圍的破壞性影響。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文化對“和諧氛圍”的重視,倡導言行需符合場合需求,避免因個人行為影響群體情緒。其貶義色彩提醒人們注重社交禮儀的得體性。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用法實例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宋代詩詞集(如晏殊、蘇轼作品)。
“殺風景”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某種事物或行為給人帶來不愉快或破壞美好環境的感覺。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殺”和“風景”兩個部分。
“殺”字是由“又”和“人”組成,表示用力壓制、扼殺、破壞的意思。在古代漢字中,“殺”還可以寫作“殺”(繁體字),字形上多出一個“殳”部分。
“風景”指的是美麗的景色或環境,可以拆分為“風”和“景”兩個部分。風是指自然的風意,景即景色。
成語“殺風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出現在楊慎《日知錄》:“暖。。。鳥事殺風景。”意思是指鳥類活動破壞了美好景色的享受。後來,這個成語的意義逐漸擴大,常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事物破壞了美好環境或氛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殺”字有多種變體,如六朝隸書中的寫法是“殺”,楷書中的寫法是“殺”,還有秦漢時期的篆書寫法是“殺”。不同的字體和時期,對于字形和筆畫的表現有所不同。
例句:
1. 這些垃圾隨處亂丢,真是殺風景。
2. 他的冷漠态度使整個晚會都變得很殺風景。
3. 那位衣着奇特的女士成為了旅遊勝地最大的殺風景。
一些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風景如畫、美不勝收、獨一無二
近義詞:破壞氣氛、令人不悅的事物、影響美感的行為
反義詞:景色宜人、美麗如畫、使人愉悅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