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可不道的意思、可不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可不道的解釋

(1).猶言豈不聞,豈不知。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可不道‘一言既出,便有駟馬難追’!已招伏,怎改易,要承抵。” 明 康海 《中呂粉蝶兒·代友人官邸書懷》套曲:“可不道‘官清法正’自無譁!見如今流離逃竄未安插。” 清 李漁 《蜃中樓·獻壽》:“可不道‘江山雖改,秉性猶存’!”

(2).豈不是。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四折:“這樁事可不道你也和他曾有首尾來!”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折:“你道俺纔過二旬,有一日粉消香褪,可不道老死在風塵!”

(3).卻不想;卻不料。 元 關漢卿 《哭存孝》第一折:“你則會飲酒食,着别人苦戰敵,可不道生受了有誰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可不道”是古代漢語中的口語化表達,尤其在元曲中使用頻繁,主要包含三層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一、核心釋義

  1. 豈不聞/豈不知
    表示反問,強調對方應知曉某種道理或俗語,帶有告誡或提醒的意味。
    例:元·紀君祥《趙氏孤兒》中“可不道遇急思親戚,臨危托故人”(),此處引用俗語,提醒人在危急時需依靠親友。

  2. 豈不是
    用于反問,表示對某種行為或事實的質疑或否定。
    例:元·孫仲章《勘頭巾》中“這樁事可不道你也和他曾有首尾來?”(),暗指對方與事件有關聯。

  3. 卻不料/卻不想
    表達意外或對結果的出乎意料。
    例:元·關漢卿《哭存孝》中“你則會飲酒食,着别人苦戰敵,可不道生受了有誰知!”(),指責對方未預料到他人付出的艱辛。


二、使用特點


三、關聯延伸

該詞與“可不”類似,但更強調“道”(說、道理),常與俗語、諺語連用,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其含義演變反映了古漢語中反問句的多樣化表達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可不道的意思

《可不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表示某個事物或者觀點确實是不可否認的。它常用來表達一種肯定态度,類似于“确實如此”、“無疑地”。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口語中,表達一種确鑿的事實或者觀點。

部首和筆畫

《可不道》的部首是口(kou)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和繁體

《可不道》最早出現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傳》中,後來被廣泛使用。它的繁體字為「可不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成語《可不道》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其基本意思不變。例如,在楷書中,它可能被寫成「可‖不‖道」。

例句

1. 這個問題可不道好回答,需要深入研究。

2. 這個理論可不道它是否正确,需要進一步驗證。

3. 他的觀點可不道是錯誤的,無可争議。

組詞

1. 确實道理

2. 不可置否

3. 毫無疑問

近義詞

1. 當然如此

2. 實屬不虛

3. 毋庸置疑

反義詞

1. 并非如此

2. 可能不然

3. 未必可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