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貌象 ”。
“貌像”在漢語中屬于非常用詞彙,經查證《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未收錄該詞條。推測可能是“相貌”的誤寫或古漢語中的特殊用法。根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出版對“貌”與“像”的分别釋義:
“貌”指人的外部輪廓特征,如《說文解字》注“皃,頌儀也”,特指面部形态;“像”則強調通過觀察形成的整體印象,如《易·系辭》載“象也者,像此者也”,包含神态與氣質的綜合判斷。二者組合時,可理解為對人物外形與内在氣質的雙重描述,例如古文獻中“審其貌像,觀其風骨”的表述《中國古代相術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
現代漢語推薦使用“相貌”作為規範詞形,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定義為“人的面部特征和神情氣度的總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使用“相貌”以确保表達準确性。
“貌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貌像”指形象、相貌,多用于描述人或物的外在特征。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貌象”通用,兩者為異體寫法。例如: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場景。若需查詢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漢典》《四朝聞見錄》等來源。
拜謝謗亵抱磿冰清水冷不在話下瞋駡酬酒簇合擣衣大舌頭得也麼耑愛對句堕廢二韻詩分厘毫絲敷告浮語虛辭割刈華表華篇郊吊叫價機秉驚眠靖民盡責擊賊笏儁拔兩全臁胫骨獜獜啰赢毛貨密席密查牧宮南陽氣拈花摘豔恧縮排雷攀絆袍服砰湃皮币屏畏錢褡子騎白鹿熱力學第二定律撒野傷時感事審己慎夏祀土天士僞飾未形縣道娴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