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acters in popular form] 俗體字,異體字的一種。過去文字學家稱流行于民間的文字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顔氏家訓·雜藝》
(1).即俗體字。舊時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規範的漢字,别于正體字而言。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 晉 宋 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2).習用而無新意之字或不高雅之字。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郭紹虞 校釋引 陶明濬 《詩說雜記》:“何謂俗字?風雲月露,連類而及,毫無新意者是也。”《紅樓夢》第七六回:“﹝‘凹’字﹞也不隻 放翁 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青苔賦》……不可勝舉,隻是今日不知,悮作俗字用了。”
“俗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字學和社會文化角度綜合理解:
一、文字學定義 指民間流行的非規範漢字變體,屬于異體字的一種。其特點包括:
二、曆史與文化特征
三、語義延伸
四、與“正字”的關系 俗字與正字并非絕對對立,部分俗字因廣泛使用最終被納入規範(如“夠”原為“夠”的俗體),體現語言發展的群衆性。
擴展閱讀建議
可參考《顔氏家訓·雜藝》《論積貯疏》等古籍,或查字典網、漢典網等來源,獲取更多曆史用例及字形演變資料。
俗字是指常用的、普通的字,與文言字相對。在漢字中,俗字是指在民間廣泛使用,而非由官方規定的字。
俗字由「人」和「口」兩個部首組成。根據筆畫計算,俗字一共由5畫組成。
俗字最早出現于古代文字。在演變過程中,由于使用頻繁、流行,逐漸成為被廣泛接受的字形,并被寫入漢字正式字體中。
俗字的繁體寫法為「俗」。
在古代,俗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不過整體結構基本相似,都由「人」和「口」構成。
1. 他的言談舉止很俗,毫無修養。
2. 這幅畫的内容很俗氣,缺乏藝術品味。
3. 别看他長得很俗,其實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1. 俗語:流行于民間、口頭傳播的語言成語。
2. 俗稱: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稱,不是正式的稱呼。
3. 俗氣:指缺乏品味和獨特性,不符合時尚潮流。
4. 俗套:陳腐而常見的做法、說法。
普通、通俗、常用
文言、古雅、非常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