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蓬茆 ”。1.蓬草和茅草。比喻低微、貧賤。常用作自謙之詞。《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五年》:“今以王姬之貴,下嫁蓬茅之士。” 宋 曾鞏 《明州謝到任表》:“傾葵藿之一心,極蓬茆之丹懇。”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迎施》:“念賤妾今還在幼齡,寒微未脫蓬茅性。”
(2).猶蓬居。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遊》詩:“庇身指蓬茅,逞志縱獫猲。” 明 葉憲祖 《素梅玉蟾》第五折:“今朝納聘過門庭,頓使蓬茅喜氣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寶》:“處蓬茆而甘,藜藿不怨也。”
“蓬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指代
指蓬草和茅草,二者均為常見的野生草本植物,生長于荒僻貧瘠之地。
比喻意義
引申為貧賤、低微的象征,常作自謙之詞。例如《資治通鑒》中“下嫁蓬茅之士”,即以“蓬茅”形容身份卑微的人。
自謙語境
宋人曾鞏在《明州謝到任表》中以“蓬茆”表達謙遜,明梁辰魚在戲劇中用“蓬茅性”形容角色出身寒微。
代指住所
唐代韓愈詩句“庇身指蓬茅”,将“蓬茅”借喻為簡陋的居所。
杜荀鶴《山中寡婦》中“夫因兵死守蓬茅”一句,既描繪茅草屋的貧寒,又暗含戰亂對平民的摧殘。
“蓬茅”兼具植物本義與貧賤、居所的引申義,多用于文學表達或自謙。其文化内涵在詩詞、史書中均有體現,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蓬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包括“艹”和“茅”部。它共有七個筆畫。詞義上,蓬茅一般指長滿野草的草地或沼澤地。
關于蓬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研究,蓬茅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被用來描述一個草地的情景。在古代文人的詩詞中,蓬茅常被用來比喻荒蕪或草木茂盛之地,以展現大自然的景象。
在繁體中文中,蓬茅的寫法與簡體中文類似,沒有明顯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蓬茅的古漢字寫法為“蓫蕦”,其中的“蓫”即為“艸”部,表示草木,而“蕦”則用來表示茅草。
以下是幾個蓬茅的例句:
1. 野鷹在蓬茅叢中翺翔。
2. 出門遠眺,隻見蓬茅遍野。
在蓬茅這個詞的組詞中,可以衍生出一些相關的詞語:
1. 蓬萊:指令古時候仙人居住的地方,也常用來比喻理想的彼岸。
2. 茅屋:指由茅草覆蓋的房屋,常用來形容簡樸的居所。
3. 喬蓬:形容樹叢茂盛,也可以指草木長得特别茂密。
蓬茅的反義詞較難找到一個确切的詞語。但如果從意義上考慮,相對于蓬茅而言,可以使用整潔、整齊等詞語。
總之,蓬茅一詞在古代文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來描述大自然的景象和荒涼之地。現代使用中,也常用于修辭表達,以展示一種草木茂盛或荒蕪的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